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九七章 城區(2/2)

作者:陽電字數:7054更新時間:2019-03-05 23:51:17

    不僅如此,這種優劣的反差,本身還有進一步自我強化的趨勢。

    大城市的房價越高,篩選效應越強,聚集的有錢人就越多,相應的,消費能力和就業機會就越多,越吸引聯邦的年輕人,而新湧入的人口,或買、或租,必然會帶來新的消費能力和勞動力,又進一步刺激了房價的上漲。

    相反,原本條件就一般的城鎮、甚至鄉村,則因“馬太效應”而不斷流失人口,經濟活力下降,更加留不住人。

    這種情形,大約在十年之前,也就是全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的前夜,幾乎達到了頂峰。

    回憶危機還沒有爆發的西曆1470年,聯邦的房地產市場,市值衝到了四百七十萬億馬克的曆史最高值,諸如紐約、洛杉磯、舊金山這些大城市的房價,普遍在幾萬、甚至十萬馬克一平方米,居住在這些大城市裏的業主們,不論是靠奮鬥、還是單靠投胎,都坐擁幾百萬、甚至幾千萬資產,一個個都變作了成功人士。

    隻不過這種成功,這種紙麵富貴,注定隻是暫時絢爛的肥皂泡。

    當資產價格被吹上,標價,越來越高,對所有者而言似乎是一件好事。

    但是另一方麵,倘若市麵上的馬克,能夠流入房地產市場的現金,總共隻有一千萬,同時卻有十套標價一千萬的房產要出售,那麽這十套房產的業主,究竟能否一起如願以償、以千萬馬克的標價成交,各位盡可自行想象。

    無人接盤,那幹脆不賣還不行嗎,暫時不缺現金的業主或許會這樣想。

    然而另一方麵,在房價明顯後繼乏力、根本沒有暴漲可能時,持有標價可觀、年化收益率卻隻有15%的房產,這樣真的沒問題嗎。

    標價一千萬馬克的資產,每年帶來的150,000馬克收益,隻有同規模現金在債券、貨幣基金甚至銀行存款上,所得收益的幾分之一,但凡賣掉房產、轉而持有馬克,每年在資本市場都可以獲利5%以上,150,000與500,000的巨大差距,難道大多數業主,真的能視若無睹、就當它根本不存在嗎。

    不,白癡都能看到的利益差,沒人會視而不見。

    之所以選擇房產、而非現金,無非還是指望房價會進一步上漲。

    然後經濟危機降臨,房價垂死掙紮後的暴跌,打破了他們“房產永遠升值”的美夢。

    貪婪,或許還有恐懼,蒙蔽了他們的雙眼,其實這一切的征兆,但凡冷眼旁觀,也並不難在危機降臨之前看出端倪。

    房產,按聯邦當局的表態,暗示,是一種永遠增殖、最值擁有的資產。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房產既然如此堅挺,當局的選擇,卻並非大舉買進、長期持有,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建造出數量驚人的房屋,然後再將這些“永遠增殖、最值擁有”的東西,兜售給渴望成交的聯邦民眾。

    房產,既然如此美妙;

    聯邦當局,既然也有這能力,為什麽不幹脆自己持有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