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七一章 條目(2/2)

作者:陽電字數:6810更新時間:2019-04-13 22:05:09

    通過這些條目,原則上,在現有科學技術範疇內,可以界定、描述並分析蓋亞的一切大現狀與地質活動。

    定義看起來很高端,但很顯然,如果沒有大量平行條目、上一級條目的支撐,單獨拿出“蓋亞”的FSI定義條目,作用就很有限,充其量隻能作為“蓋亞百科全書”或者地圖集來使用,而無法進行動態分析,也無法對任何下一級條目提供支撐。

    數據庫裏的數據,再怎樣龐大,也是“死”的,隻能反映(單一時間線的)曆史與凝固的現狀,而無法預測未來。

    一旦“蓋亞”的條目完備,原則上,人類離某些此前不可能的成就,就會更近一步。

    譬如預測地震,迄今為止,學術界的公認觀點,是“不可能將地震預測的精確度,提高到極其粗糙的極限之上”,這一表述固然是嚴謹、客觀的,但也的確反映出,人類文明對賴以棲居的唯一家園:蓋亞,認識尚淺,還無法預測行星級別的地質活動。

    要精確預測地震,研究的進展,當然是一個必要的條件,“蓋亞”的FSI定義則可以發揮基礎性的作用。

    在FSI體係內,“隻有人能解決的問題,計算機才有可能解決”這句話,仍然成立。

    區別則在於,一旦人類在某前沿領域取得突破,並順利的將成果FSI化,則可以立即將其接入符合FSI標準的龐大而精妙體係,不僅能迅速借助信息技術的東風,將研究成果實用化,還可以暢通無阻的實現學科交叉,幾乎無需人的參與,就能“自然而然”的得出大量橫向拓展成果。

    遙望或許並不十分久遠的未來,那時的科學研究,將一心專注於真正的創新、創造。

    現有科學技術體係裏的大部分工作,那些並無任何實質創新,僅僅是將人類已有知識排列組合、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所謂“科研”,被FSI加持的計算機所取代。

    宏偉壯麗的大廈,高聳入雲,站在地麵上的年輕人抬頭仰望,即便目不能及,也可以憑想象去描摹那一切。

    而隱憂卻是,這高不見頂的大廈,人類還剩下多少時間去建造。

    FSI的工程量,究竟會有多大呢。

    不僅方然一時不上來,即便在FFIR-I,“聯邦標準信息測度碼”組的資深人士,也很難給出答案。

    早在西曆1460年代末,那時的前瞻性研究組,赫伯特*西蒙等專家都曾參與FSI的預研,“用標準測度碼一統客觀世界”的宏偉(瘋狂)構想,就是在那時正式提出,從早期的IPL、“信息處理語言”和不成熟的構想,逐漸成為信息技術領域的前瞻性共識。

    如此宏大的構想,一開始,專家們想知道工作的規模。

    分析的流程長達數年,匯總了海量資料與數據,研究組給出了初步的估計:

    自有人類文明以來,具體的講,自有可考證的一切記錄、文物等憑據以來,到西曆1471年為止,需要測度的條目總數在17,800,000,一千七百八十萬左右。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