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五一章 食物(2/2)

作者:陽電字數:6672更新時間:2019-05-21 22:44:14

    食物製造機,聯邦產業巨頭的新產品,在鎮是作為一種應急手段而存在,配備的型號,占用空間超過000立方米,可製造出多種多樣的花色美食,所需的原材料,卻隻不過是纖維素、粗蛋白與大量基本輔料,都是容易製備和儲存的常見物質。

    這樣的高級型號,在遍布聯邦的大生產節點、戰時掩蔽所與末日避難所裏,是近年來逐漸鋪開的新事物。

    另一些型號,產能就要巨大得多,日產量從500公斤到1,000噸不等,其產出物的成本極其低廉,口感與觀感也十分差勁。

    顯然,這些大規模生產的型號,是用來給聯邦的大量赤貧民眾,提供救濟的。

    出於成本控製的考慮,這些產量驚人的大型食品製造機,原材料幾乎是“饑不擇食”,從破爛木材到廢舊皮革的很多種廢料,都可以被其利用,經過水解、合成等步驟,最終製造出營養配比基本符合要求的,外觀好似一塊塊褐色肥皂那樣的救濟食物。

    這樣製造出的食物,不僅外觀,像髒兮兮的褐色肥皂,口感也比肥皂好不了多少。

    但相比於傳統的農業種植,收獲,食品加工與物流運輸,“造飯機”的運行成本要低得多,ASA反饋的數據,該類機器每生產一人份的肥皂口糧,隻需花費約50芬尼,相比於民眾普通一餐的五到十馬克,簡直就和不要錢差不多。

    既然是救濟,領取者並無立場、也無資格挑三揀四,於是隻有乖乖食用“肥皂”。

    自從全自動造飯機出現以來,很明顯的,作為蓋亞上屈指可數之農業大國的聯邦,各項產業數據都持續跌落,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播種麵積,還不到曆史最高水平的十分之一,畜牧、養殖業的牲畜存欄量,更萎縮到巔峰時期的幾十分之一。

    在變革大潮中幸存下來的農業生產單位,其主要的服務對象,是頂層和奴隸、奴仆。

    至於遍布聯邦大地的兩億多饑寒交迫民眾,很遺憾,聯邦政府並沒能力、也沒動機為其準備熱氣騰騰、口感出色的一日三餐。

    隻要不會(很快)鬧出人命,造飯機的產品,哪怕口感和外形再鬼畜,聯邦政府也並不在乎低價采購,然後分發給別無選擇、隻能吃S一樣救濟的可憐民眾。

    至於長期食用“肥皂”、沒有其他任何食物來源,會不會導致健康方麵的問題:

    不論民眾,還是當局,其實都一點也不關注。

    肥皂口糧的長期作用,這種事,對饑腸轆轆的破產民眾而言,根本就是一種多餘,反正也沒錢買正常的食物,如果不想被餓死,就隻能接受吃“肥皂”。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解決辦法嗎;

    根本就沒有。

    一餐五十芬尼,一兩頓飯的花銷才一馬克,對當局而言,這是多麽的劃算。

    至於“肥皂”,方然並沒嚐過,也不打算冒險去嚐試。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