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七三章 斷網(2/2)

作者:陽電字數:6792更新時間:2019-06-01 23:18:18

    但稍加思考,便不難看透其中的矛盾,繼而意識到這是一句避重就輕的謊言。

    互聯網絡,人類世界的信息基礎設施,發源於聯邦,興盛於聯邦睥睨下的時代,現如今,一步步走向彼此割裂、封閉的內循環,也仍然是從聯邦開始。

    之所以經營這樣的網絡,對聯邦,固然有科技進步、服務人類的因素,根本原因,則是這一劃時代的科技發明,能極大提升人類世界的生產力水平,極大加速人類世界的物質與資產流動,進而,極大提升頂層、有產者、統治階層的剝削效率。

    在主權國家協作、競爭的那個年代,推動互聯網絡的發展,是聯邦的訴求。

    不僅如此,被網絡極大提升生產力、也帶來更多利益的特性所吸引,諸多後發國家,包括一向不在聯邦勢力範圍內的國家,也陸續接入INERNE,繼而多多少少享受到了互聯網絡的便利。

    但這種便利,站在曆史的高度,卻很難是一件好事。

    在互聯網滲透世界,經濟全球化如火如荼的西曆1460年代,有一個詞匯十分流行,“雙贏”,字麵理解就是雙方得利,用這一詞匯來形容的事物,都具有“參與者皆有好處”的特征,被許多人,許多國家所追捧,也就不難理解。

    但所謂“雙贏”,細細想來,卻會令人心頭起疑,繼而疑竇叢生。

    究竟什麽是合作、雙贏,這種事,在蓋亞表麵當然是有的,例子,一抓就是一大把,譬如種樹,一個人負責挖坑、栽樹,怎樣努力也比不過兩人協作,一人挖坑、一人種樹填坑的效率,綜合產出不及後者的1/。

    從產出的效益衡量,兩人協作,成效勝過一個人單打獨鬥的兩倍,這是雙贏的基礎。

    再然後,如果有相對公平的分配策略,將兩人協作比各自單幹多出來的那一塊收益,大致合理的分配給協作者,那麽這種“雙贏”,就更實實在在而令人信服。

    道理,如此簡單,國家之間的分工協作,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的“雙贏”,卻沒這麽簡單。

    分工協作,不論在什麽時候、什麽場合,相比各自為戰的單幹,幾乎總會有一定的比較優勢;這優勢,可大可,但(幾乎)不可能為負數——否則協作者大可以同時開工、表麵協作,實際上則各自為戰,平穩度過暫時的負收益段。

    換言之,基於人類社會的組織原理,在改造客觀世界時,協作的好處是確鑿的。

    但緊接著的下一個問題則是:

    由於分工協作而多出來的、額外的利益,要怎樣分配。

    正是緊跟在協作之後的分配環節,讓現實中的絕大多數“雙贏”,都蛻變成了另外一種情形。

    回到現實,在INERNE的全球覆蓋過程中,聯邦,始終居於主導地位,憑借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全方位優勢,有權製定規則,確保自身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始終獲得遠超其他參與者的巨大利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