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二九章(2/2)

作者:陽電字數:7316更新時間:2019-07-06 16:34:35

    龐大的“全產機”體係,也幾乎完全按戰時體製擴充產能、調整重組,直觀成效是“堂軍”的武裝機器人、作戰平台總數,兩年內翻了一番,西曆149年度的目標數字則是空前的10,000,000,饒是方然見多識廣,也暗自驚訝。

    一千萬台作戰機器人,放在幾年前,這就是聯邦武裝力量的總規模。

    但這一數字,卻不能認為是AI窮兵黷武,而是很現實的防衛壓力所致,周邊IS、PS大區的軍隊規模也在膨脹,必須加以提防。

    不僅如此,活躍在太平洋上的“海盜”也時常出沒,而NEP大區的海上作戰平台產能很低,也不打算重點突破這一領域,陸地防禦就是重中之重,以AI的分析,一千萬武裝機器人也隻夠固守,當然,這是建立在雙方平台戰力相若的基礎上。

    戰力相若,根據內戰時代的記錄,AI做出這一判斷也算合情合理。

    在過去的核戰後時代,管理員之間的內鬥,衝突各方的武裝機器人型號各異、戰鬥力也相差懸殊,但同等體積、成本、配置的武裝機器人,戰力都大致仿佛。

    考慮到在全麵核戰前,聯邦還是一個整體上的國家,各產業巨頭的技術水平大致相當,以此為基礎的作戰平台,性能當然也差不多,戰場上,哪一方的算力、通訊、物資保障更有力,往往就能取得勝利。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大區的科學技術水平,未必會一直處於同樣的水準線上。

    作戰平台的戰鬥力評估,也會越來越模糊。

    進而,肩負防衛職責的AI,為完成任務就隻能追加產量、擴充規模,以“料敵從寬”的思路維持一支規模盡可能大的武裝力量。

    這邊擴充規模,邊境線另一側的AI必然有所察覺,繼而選擇跟進。

    新時代的軍備競賽,必然發生,要在這樣一場競爭中笑到最後,除各大區的自然條件、資源狀況之外,最重要的當然是作戰平台的技術水平、和指揮這些平台的AI之水平。

    而這兩點,都要著落在科學技術水平上。

    科技研發,不論在什麽時代,都是一個群體必須全力以赴的事務。

    不過在這時代,對方然而言,科技的發達與否,更直接決定自己是否能逃脫死神的鐮刀。

    哪怕隻是暫時的逃脫,都至少需要生命科學領域的一係列成就,單憑“腸道菌群調整”、“醫療技術進步”,也很難做到。

    不論從軍事準備、還是從永不下車的角度,科學技術研究,都是NEP大區的第一要務。

    故而,在大致安頓治下的一千餘萬民眾時,方然的很多時間、精力,都放在科研領域,在AI輔助下,著手製定《中長期科學技術研發規劃》。

    在這一過程中,即便有算力強大、數據充足的計算機輔佐,他還是舉步維艱。

    隻因數千年的發展、積累,今的人類文明之科學技術,包羅萬象,根本不是一個人能通曉、更遑論掌握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