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三七章 比例(2/2)

作者:陽電字數:6978更新時間:2019-07-06 16:34:37

    白了,並非聯邦的三億人口,無法提供更多的傑出科研人才,而是聯邦的經濟規模不需要更多研究者,進而,便放手動用從關係到經濟的諸多手段,將大批底層民眾的子女牢牢鉗製在經濟金字塔的底層,以鞏固自身的統治。

    這種鉗製,並不需要動用暴力,甚至不需要搞特殊化、劃分數線,隻要抬高精英教育的門檻,同時鼓吹“綜合考察、擇優錄取”,就能輕易達到目的。

    舊時代的聯邦世界名校,從哈佛、到普林斯頓,除少數收編進來效力的平民學霸外,充斥著履曆漂亮的權貴之後,從社會實踐到才藝特長的諸多加分項,讓履曆看上去簡直閃閃發亮,背後卻是大量馬克、時間與精力的投入,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即便聯邦中產家庭也根本無法負擔,給子女造出這樣一份漂亮的履曆。

    相比之下,聯考分數則隻是參考,除篩選特別優秀的“奴隸苗子”外,對名校招生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價值。

    從幼稚園到高等學府,一整條教育之路,幾乎堵塞了平民階層的上升通道。

    1:10000的篩選比例也沒什麽好奇怪,更不會讓聯邦政府擔心,畢竟除此之外,聯邦還可以憑借超級大國的優勢,從其他國家吸引尖端人才,用看似優厚的待遇廉價收編之,為自己的帝國體係服務。

    自己從這一體係中走來,對聯邦的教育,方然很清楚其弊端。

    正因如此,在NEP大區定居點的教育規劃上,自己就決不能犯一樣的錯誤。

    相反,出於盡可能培養人才、而非鞏固自身統治的動機,他的決策是實施徹底的平民教育、普及教育。

    配合相對公平的社會體係,長遠看來,這一措施可將NEP大區的人才梯隊規模維持在數千人的水平,篩選率比舊時代的聯邦高出十倍,唯有如此,才能在現有的一千萬名義人口基礎上,維持科學技術的研發態勢。

    事實上,如果不是刻意利用教育,維持治下穩定,這一產出比例還會更高。

    教育,作用在定居點的所有民眾身上,無非是一種麻痹,完全遵從這一體係培養出來的人,盲目而愚蠢,顯然無法在科研上有所作為。

    但也正因如此,鑒別一個人是否有科學研究的潛力,也變得很簡單:

    是否對這體係提出質疑,進而,意識到定居點學校內的若幹“教育”課程,隻是一種若有若無的欺騙,就是很關鍵的指標。

    輕信教義辭者,智力堪憂,盡快篩掉還可以解決資源。

    即便如此,對眼下的一萬人規模之研發隊伍,仍嫌太單薄,無法指望有太多的成果。

    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甚至於,在此前召開的若幹次研討會中,與會專家也表達過類似的看法,認為NEP大區的科技研發態勢嚴峻,不僅沒有足夠的自然資源、研發投入,人力資源也不足以支持若幹領域的遍地開花式發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