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六六章 海默(2/2)

作者:陽電字數:6750更新時間:2019-09-08 23:58:50

    新時代的科學研究,麵對這一難題,迄今為止的表現又如何呢:

    失望,大概足以形容方然的心情,不過在聆聽774機構的報告後,他對這一“漫長的坎瑟”之恐懼已有所減輕。

    截至西曆1500年,NEP大區的相關研究機構,對阿爾茲海默症的治療仍限於“對症”。

    使用種種手段,讓病患的澱粉樣蛋白沉積、神經元纖維纏結等症狀進展遲緩,很多病例的症狀多年未有明顯改變,如此一來,便可將阿爾茲海默症轉變為一種“不那麽致命”的慢性病,是研究機構目前的成就。

    隻是這種成就,對阿達民,分明就一點用處都沒有。

    東北太平洋大區的民眾,倘若在年老、或者尚未年老時,罹患此病,對阿達民而言,其實隻是一種概率可控的資產貶值。

    救,還是不救,一切都應該遵循損益原則。

    而研發機構給出的療法,不論在控製阿爾茲海默症的發展方麵,如何高效,終歸也是一種耗費甚巨而幾乎毫無產出的慈善事業。

    事情是明擺著,一個NEP大區的民眾,隻有在尚未老去的中、青年時代,才有可能成為研發機構裏的骨幹力量,而耄耋老者即便未罹患此症,事實上,對NEP大區的科研工作也幾乎沒有用處。

    之所以“幾乎”,畢竟還是有些老而彌堅的研究人員,在確診阿爾茲海默症後,有拖延病情的價值。

    否則,這一臨床醫學的成果,價值就更菲薄。

    但,不論如何考慮損益,審視自身,掂量四十七歲的年紀,阿爾茲海默症的風險無法忽視,諸如此類的病症,東北太平洋大區的研究機構都在竭盡全力,卻無法盡數解決、承諾治愈,讓管理員很有些心裏沒底。

    阿爾茲海默症,一旦被療法“轉化”為慢性病,對壽限有度的凡人而言,往往便算不得一種很棘手的煩惱。

    人,皆有一死,這事實固然恐怖之極,某種程度上,卻也是大量病患的最終救贖。

    其實又何須將這救贖的範疇,局限於病患,每一個人的身體,本來就沒有設計成永不朽壞,譬如腎髒,從年輕時起,淨化血液的能力就始終在緩慢下降,到一百歲左右時,其機能會跌落到尿毒症早期的水平,處理能力已十分低下。

    照此趨勢,用不著考慮其他零件,但腎髒這一條,遲早會讓所有耄耋老者掉落車外。

    不過反過來講,既然早晚也是一死,並非意外、而是身體各部分都接近於崩潰,一種進展遲緩、不會很快要命的慢性病,在上年紀的人眼裏,簡直就沒所謂。

    還沒等症狀發展到致命的程度,人,就會撞上大限,那還有什麽好擔心的呢。

    這種想法,放在一般民眾身上,固然是種自我安慰,對追尋無限長生命的方然而言,卻根本就無法接受。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