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一五章 秋明(2/2)

作者:陽電字數:7282更新時間:2019-10-02 23:13:59

    廣袤無垠的中央大平原,早在理聯時代,便經曆過一次大規模開墾,待到後來,又在時代的大潮中被成片拋荒,繼而被叢生的野草、灌木所填充。

    幾乎沒有利用價值,這樣的土地,似乎應該被人類忘卻,事實卻並非如此。

    資源,新時代一切競爭的基礎,在大區管理員眼中,這一詞匯並不僅僅指埋藏地下的礦石、燃料與建材,也包括自然植被,甚至同類,作為有機物的廉價來源,甚至,在氣候嚴寒的極地,有時直接作為燃料,野生植物也成片被收割。

    甚至NEP大區,大片地帶也隻因一片荒漠,接近寒帶的土地,又毗鄰邊境,而暫時免於遭受這樣的命運。

    植物被收割,或燃燒,或降解,是一種大規模的生態災難。

    相比之下,因資源與能源的無盡需求,而大肆采掘,甚至不惜破壞地殼構造,則是更嚴重的地質災難。

    此前閱讀報告時,方然便疑惑,蓋亞大氣中的含量為何飆升,換算下來,並無法與含量的下降相吻合,專家們則猜測,這應該是某種大規模的地質活動,讓禁錮在地殼中的化合態釋放所致。

    升高的具體原因,一切隻是猜測,方然並無時間精力去調查清楚。

    但,不管怎樣,包括、H4等溫室氣體的含量飆升,則是確鑿無疑,不確定的則是這一現象,會給蓋亞帶來怎樣的長期效應。

    任憑科學家如何努力,氣候變化,是錯綜複雜的,一切預測都隻是假設。

    與其擔憂氣候,倒不如盡一切努力,盡早成為“那個人”,然後才有可能采取斷然措施,扭轉蓋亞生物圈所麵臨的困境。

    如果還有這一必要的話。

    西曆1501年7月末,烏拉爾山東麓,“紅軍”機動部隊在攻取鄂木斯克後,繼續向西北方向,在一番短促激戰後,擊潰喪失中樞指揮、一觸即潰的烏拉爾軍,將戰線推進到距離洲界僅三百多公裏的地方。

    這一,對烏拉爾大區的武裝而言,是遭遇失敗的尋常日子。

    但是對秋明定居點的人,意義則大不一樣。

    烏拉爾大區的戰爭,消息,難免走漏,即便在高牆環繞的定居點內,貧民也逐漸知道一點訊息,繼而對自身命運深感憂慮,惴惴不安。

    即便身處這時代,定居點內,也並非每一個人都憂心忡忡,少數看透、或者自以為看透局勢的烏拉爾大區之貧民,自知沒有成為研究者、離開定居點享受好生活的希望,便每日混吃等死,不理明。

    身處這光怪陸離的時代,類似的想法,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不過,到1501年夏,烏拉爾大區的崩潰就在頃刻,定居點內的機器警衛減少了很多,環境也愈加惡化,很多人還是發覺情況不妙。

    威脅,正在迫近,一旦戰火波及到此地,統治烏拉爾大區的管理員、乃至其麾下的機器警衛,會做什麽,在定居點內生活多年,但凡還有頭腦者都不難猜到一二。

    繼而,在恐慌與憤懣中,想盡一切辦法去應對。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