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章三二 組建騎兵(2/3)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字數:8858更新時間:2019-01-31 06:41:29

    要知道,並不是隨意拉過一匹馬來就能勝任戰馬之責,衛所製度那類給軍戶一匹母馬來年要一匹馬駒的培養方式顯然無法培育出合格的戰馬,而邊牆之外的蒙古人和滿洲人也沒有多少優勢,也是一群馬養在一起,隨意交配,從中挑選強壯的為戰馬,完全沒有血係統計和標準規格,隻是中原養馬是從人嘴裏奪食,而邊牆之外便是方便許多,所以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大明的騎兵越來越不如自己的對手。

    如今社團運力不足,即便從永寧行政長官區來的騎兵已經配備了戰馬,社團也要在登萊大批量準備馬匹,而在嚴謹的李明勳眼裏,這件事也是不能馬虎的。

    大明軍隊中的戰馬也多是蒙古馬或者蒙古馬的亞種,其無論是身高、體重和負重能力都無法與安達盧西亞戰馬媲美,當然大本營設在台灣中央山脈的高山馬場,培育的是來自印度的卡提阿瓦馬和南方馬匹的混血馬,畢竟其主要戰場是在濕熱的南方和東南亞,然而,蒙古馬也有其優勢,比如耐粗飼和耐力足,就是歐洲的馬匹不能媲美的。

    當然,現在培養戰馬是來不及了,李明勳隻能讓人從已有的戰馬之中挑選,因為標準過高,所以挑選的範圍已經囊括了戰利繳獲、巡撫衙門下轄的各部隊,甚至直接購入。

    實際上,李明勳手中的戰馬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大明其他騎兵,甚至不亞於東虜的平均水平,但是在東亞戰馬普遍水準較低的情況下,也算不得什麽優勢,社團所得戰馬,大部分肩高不到一米三,體重在二百四到二百七公斤之間,這意味著它們的負重能力不會超過七十公斤。

    (馬匹的負重有乘載、馱載和拖拽三種,用於戰馬隻討論前兩種,騎兵作戰使用更看重乘載能力,馱載負重是高於乘載的,乘載是指一個士兵穿戴甲胄手持武器騎乘。)

    這類戰馬是東亞大部分戰馬的水準,也是蒙古馬的平均水準,但七十公斤的乘載能力著實難堪,這幾乎不能讓騎兵披甲,所以在社團騎兵手裏,這類戰馬隻能用作備馬,發揮其馱載負重能力,隨騎兵作戰。

    而精挑細選來的蒙古馬的肩高在一米三五左右,體重在三百四十公斤上下,其乘載能力達到九十公斤左右,這意味著一個身高在一米六左右的士兵,除了本身的重量、輜重、弓矢和馬刀之外,還可以身穿甲胄,已經可以滿足以投射為主要作戰方式的輕騎兵的需要了。

    當然,更高大強壯的蒙古馬也可以用來組建重騎兵,曆史上縱橫亞歐大陸的蒙古騎兵的核心主力就是重騎兵,但對於社團來說,則沒有必要了。

    在社團的騎兵選拔之中,規劃中的重騎兵要盡可能的高大威猛,而受限於坐騎的乘載能力,輕騎兵就要限製身高了,好在社團騎兵主力的女真騎兵普遍矮小敦實,所以在護具和武器的選用上擁有更高的冗餘度。

    這支臨時組建的騎兵全部配有護具,最常見的就是棉甲或者布麵甲,頭戴鐵盔,而標配的武器是馬刀,這馬刀是社團的軍械所根據中亞恰克希長刀仿製的,這類馬刀長度約麽九十厘米,厚背寬刃,刀尖呈現像樹葉狀,一條血槽占據刀身過半的長度,弧形刀身優雅而凶悍,刀柄灌鉛以平衡重心,這使得在晃動的戰馬上運轉自如,馬刀的威力極為強橫,騎兵禦馬疾馳而過,可以輕易的把一個人的半邊身子劈斬開,所以一經進入陸軍就備受騎兵喜愛,而刀柄和刀鞘經過黃銅裝飾之後,非常華麗,所以許多軍官也會想法搞到一把。

    除了護甲、鐵盔和馬刀是標準配備之外,在其他武器的選擇上,李明勳沒有做硬性規定,女真風格的投矛,蒙古人常用的投矛都有,而在主要投射武器的選用上,把騎兵分為了兩種,一種是以女真騎兵和夜不收為主的弓騎兵,這類騎兵弓馬嫻熟,馬上開弓左右馳射,威力十足,但這可是需要常年累月的修煉才有的本事,而以執政官護衛隊和招募騎兵為主,則形成了獵騎兵,其不具備騎射功夫,卻有嫻熟的馬術技巧,而主要的武器則是火槍,因為社團還沒有大規模的量產燧發機,生產出來的燧發機大量被軍官配備的燧發手槍挪用,所以隻有執政官護衛隊擁有燧發火銃,其餘還是以火繩槍為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