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694:繁榮的齊明邊境貿易(2/3)

作者:槍手1號字數:6564更新時間:2019-01-31 07:59:54

    兩國和平協議的簽定,帶來了兩國邊境交易的極大繁榮。

    大明的商品現在已經處在一個異常繁榮的階段,國內的貨物生產,正在慢慢地擺脫過去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而向作坊式過渡。商人們集中人手,集體生產,將貨物的成本極大地降低,這使得在明國與齊國的交易之中,明國貨物占有著極大的價格優勢。

    商人逐利,齊國的商人很快便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從大明進取貨物運到齊國內地銷售,哪怕是加上運費,其價格還是比齊國國內要更低。而更低的價格,自然就具備了更強的生產力。更何況,這種集中式的生產,對於產品質量的把控要更有保證,質優,價廉,正在慢慢地成為明國貨物的代名詞。

    兩國相互開放市場隻不過一年時間,但明國的貿易優勢正在慢慢地顯現,從明國進入齊國的,大都是加工過後的成品,而從齊國進入明國的貨物,則是最原汁原味的原材料。

    當齊國的官員們還在為商業的繁榮而發展而收獲了更多的商稅的時候,他們並沒有發現,國內的一家一戶的這種小農式作坊生產出來的產品,已經慢慢地無人問津。農人們除了種田所得的收獲之外,原本的一些額外的進項補益,正在逐漸地消失。齊國國庫似乎在充盈,但國內最底層的百姓,日子過得並不比以前更好。雖然他們現在中的絕大部分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同樣的,沉重的賦稅以及徭役也同樣地加諸在了他們的身上。

    在過去,依附於豪族的齊國佃戶們,需要承擔的賦稅並不多,但當他們擁有了土地,成為了自耕農,賦稅便隨之而來。更重要的是,這些分給他們的田地並不是免費的,效仿明國土地政策的齊國,縱然規定了這些花費隻需在未來的幾年之內還清,但農民們想要還清這些款項並不容易。

    因為有一項,齊國人並沒有學去,那就是明國徹底地免去了徭役,極大地降低了農民承擔的稅賦。

    而這一切,因為才剛剛露出萌芽,齊國的政策製定者,並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問題。明國正在利用齊國開放的這兩個口岸,采用著另一種有別於侵伐楚國之時的經濟手段。

    昌渚,過去這個曾經因為戰爭而變成荒蕪之地的邊境城市,正在因為明齊兩國的貿易發生著天翻天覆的變化。

    大明的軌道車係統,終於從武陵延伸到了桃園郡,桃園郡軌道車站,一時之間成為了大明最為繁忙的車站,無數從大明內地生產出來的貨物,通過軌道車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了桃園郡城,然後再通過桃園郡城通往昌渚的水泥大道,轉運到昌渚來。

    曾經一片廢墟的昌渚縣城,一年時間,便已經是高樓林立,聚居在這裏的原住民極少,絕大部分都是從全國各地湧來的商人,他們在這裏買地建設起一家家的商鋪,一座座巨大的倉庫,無數的貨物將這些倉庫填滿,然後又在極短的時間裏,被齊國商人們買走,騰空。一座座的酒樓,客棧應運而生,許多的齊國商人,要麽在這裏買下商鋪落地生根,要麽便長期租用客棧房間作為交易的根據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