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917章 司後之爭(1/2)

作者:天牛行空字數:4694更新時間:2019-01-31 09:27:34

    徐景行能認識幾個甲骨文,是真的隻認識幾個,畢竟這玩意兒實在太抽象了,不是專業人士,可能連一個都認不出來,就算有的字跟現在的簡體字在結構上是一致的,依然很難分辨。

    另外人家好歹是銘文,也是有藝術性的,很多字體也都寫的很花哨,更增加了辨識的難度。

    舉個例子,人盡皆知的司母戊大方鼎上邊有“司母戊”三個甲骨文,這也是這個名字的來由,是郭沫若提出來並且確定的。但這個名字也有爭議,因為有其他學者認為鼎上的銘文應該是“後母戊”。

    在商周時期,“司”和“後”兩個字的寫法是一樣的,但意義卻截然不同,“司”通“祀”,有祭拜祭祀的意思,司母戊就是祭祀母親戊的意思;而“後”的意思則是偉大、尊敬、了不起的意思,就像“皇天後土”中的後一樣,是一個修飾詞。

    同一個字,兩種不同的意思,在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和解讀以後,2011年國家博物館新館開業時,被移到新館的“司母戊大方鼎”被正式改名為“後母戊大方鼎”。

    可是社會各界對於“司”“後”兩種解讀方式的爭議不但沒有因此消弭,反而變得更加激烈,連這隻大鼎的相關機構都不知道該怎麽讀了,國家博物館采用的自然是新名字,可是在這隻大鼎的出土地殷墟以及國內唯一的國家文字博物館依然以“司母戊”來命名,社會各界就更不用說了,爭議更大。

    這還隻是單純的釋義爭議呢,事實上關於這隻大鼎上的銘文還有其他的解讀方式,甚至有不少學者認為那銘文是兩個字或者幹脆就是一個字,更有人認為那是字與畫的結合,相當於現在人們常說的花鳥篆一類的象形符號。

    這可不是那些人信口開河,而是這麽解釋也能解釋得通。

    徐景行在看到後母戊大方鼎上的銘文時,也有過這樣的念頭,因為那個銘文實在太美了,而且確實有著非常強烈的象形意味,猛地一看就像一個小人跪在地上向另外一個人行禮,頭頂那個“司”字完全可以看做是帝王的傘蓋,這麽解讀完全符合這隻大鼎本身所的意義,因為這是商王為了祭祀母親而鑄造的大鼎,跟圖中的涵義完全吻合。

    而且從構圖方麵來看,跟下邊的兩個字是渾然一體的,從整體結構看就是一幅畫。

    當徐景行第一次在曆史課本中看到這個銘文的拓印圖時,真把它當成了一幅圖,而不是三個字。

    連他都能產生這樣的解讀方式,就更不用說其他專家學者了,知識越淵博,對這個銘文的解讀方式就越多,也越千奇百怪。

    然而這不是說誰的解讀方式就錯了,實在是因為商周時期距離現在太過遙遠,流傳下來的文字又相對較少,這些文字不是從龜甲上找到的,就是從青銅器上找到的,可龜甲也好,青銅器也罷,所能承載的信息都很有限,一片龜甲上能有三兩個字?青銅器上的銘文可能會稍微多一點,但超過十個的也少,所以解讀起來非常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