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458 論交於途(2/3)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9770更新時間:2019-06-30 15:56:00

    衛崇這話已經透出一絲不滿,言外之意如果不是其家人請托,自己也未必就會出麵。

    “江夏公慢行,來日定當再登門道謝。”

    李充也察覺到衛崇的心思,態度端正的將人送上了車駕。隻是在他轉過頭時,便看到沈哲子正站在不遠處笑吟吟望著他,神態頗有幾分玩味,當即便回以一笑。

    看到李充與衛崇的對答,沈哲子大概明白了為何這李充至今仍是寂寂無名之輩。

    江夏李氏可不是什麽尋常門戶,否則也不會與清望一流的河東衛氏結親。單單這個李充的父親李矩,便曾經坐鎮江州重鎮。那還是在東海王司馬越執政的後期,可見哪怕在越府當權的局麵下,即便不是越府舊部,李家也是不弱。

    而李充的伯父李重,則更加不得了,在中朝名望便極高,二十歲的年紀便擔任本國中正,可見時譽之高。而李重的兒子李式,過江之後官至侍中,雖然不及方鎮位重,但用後世一句話也是簡在帝心的清貴近侍臣子。

    更不要李充的母親衛夫人,出身名門,又有非常高妙的書法造詣,還與琅琊王氏這南北第一高門保持著良好的來往和互動。

    如此一個家世,這李充居然到現在還未有顯名,也算是一樁異事。

    不過通過今的接觸,沈哲子倒是能看出來些許端倪。這李充雖然出身清貴人家,但卻不乏刑名之學的作風,能夠就事論事,而且還敏於機變,這本身就與時下崇尚簡約玄虛的名士做派相悖。

    法家本是務實之學,累世都有傳承,到了後世民智開啟,更是備受推崇衍生出許多新的理論。但是在時下而言,因為那種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理念近似刻板,少了人情,不能大行於世,所以“學承申、商”在時下而言,是一個貶義的評價。

    而且在實際的交際環境中,這種秉承刑名的做法也不利於同人交流。像是庾亮那種操持刑名之人,便不如網漏吞舟的王導那麽好人緣。

    衛崇幫了李充,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心理滿足,乃至於隱有忿怨,可見這個李充也是沒有什麽好人緣的。

    不過沈哲子並不因此就覺得李充是一個拘泥不化之人,像是他先前洞見到就算訴訟也不會有什麽好結果,所以選擇私自解決恩怨。可見其人不笨,能決斷,有變通之能。

    有了這樣一個認識,沈哲子再聯想剛才李充在房中的態度,便有了更多的想法。

    當時的形勢,衛崇在席,已經明確表示事情已經結束了,那麽李充還有必要表示願意伏法嗎?他又不是一個笨蛋,當然閉口不言才是對自己最好的選擇。就算他秉承刑名之學,可刑名之學就是注重實際之用,結合具體情況,選擇有利的做法。

    可是李充卻沒有住口,反而表露出自己願意受罰,甚至因此讓江夏公衛崇都隱有不悅。這對他有利嗎?

    答案是有利的,這個李充之所以這麽,是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