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520 生民有命(2/3)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8528更新時間:2019-06-30 15:56:27

    因為在古代自有一個永恒的產業,那就是讓人種地。無論再怎麽混亂的世道,一旦下歸於一統,政治清明起來,沒有了兵災的威脅,民辛勤耕耘,朝廷任由生產力發展不橫加幹涉,整個社會的元氣就會快速的恢複過來,再次迎來一個盛世。

    但東晉這個時代自有吊詭之處,別的年代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這個時代是走不通的。問題很簡單,朝廷根本沒有足夠的耕地用來安置難民。一旦沒有足夠的耕地,大量的民眾不能歸於田畝,生產力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元氣自然也是久久難複。

    沈哲子幾乎是力排眾議的提倡整個建康城的重修計劃,其實並不符合亂局之後慣用的處理方法。在一般人看來,一場大戰讓整個江東元氣都大大虧損,還要在這個時節大興土木,實在是壓榨民力太甚。

    但是如果用舊有的方法,朝廷去哪裏找那麽多耕地?一旦安置不及時,便會有大量難民生機受到威脅。然後就會有掌握田地的世家豪門跳出來,以一條活路為誘餌,與朝廷爭奪這些難民勞力。

    於是,隨著大量人口的被蔭蔽,朝廷能夠掌握到的人力越來越少,越來越受到世家大族的鉗製。而那些掌握大量人力物力的世家大族又不能拋棄成見,彼此精誠合作,於是這些本該用來做大事的人力、物力,就在互相的爭執絞殺中被虛耗掉。

    所以早先沈哲子賑災的第一原則就是,一定要抓住這些難民有生力量,不讓他們流散於朝廷統治之外。在這樣一個時節重修建康城,的確不算是一個好的選擇,但問題是,如果不這麽做,朝廷根本沒有手段和能力留住這些人口!

    其實每當亂世將起,當權者總要大搞土木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其實是加強人身控製的一個手段。因為將要失控,所以要加強控製,但這種不合時宜的強硬手段往往會引起猛烈的反彈,反而讓動蕩來得更加激烈。

    但這其實並不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如果在加強對民人身控製的同時,能夠找到一個目標發動戰爭,一方麵通過戰爭來轉移矛盾,更加強對人身的控製,另一方麵通過戰爭來掠奪財富補充自己,這個方法是可行的。而且在後世,便有不隻一個相當成功的模版。

    可是在古代卻有一個相當讓人無奈的限製,那就是在區域內的外部環境裏找不到一個可以動手、值得掠奪的對象,最大的肥羊就是華夏自己。所以每當用到這個手段的時候,往往就是內亂開啟之時。

    沈哲子之所以敢這麽做,就是因為眼下就有一個現成的對象,那就是占據中原的羯胡。眼下雖然並不足以對羯胡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是羯胡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種反向的震懾,讓江東這些人不敢明目張膽的掀桌子。一旦再搞大規模的內戰,大家一起玩完。

    溫嶠感慨這麽大的工事居然沒有造成勞民傷財,但這在沈哲子看來,卻是理所當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