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706 以攻代守(2/3)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9480更新時間:2019-06-30 15:57:49

    沈哲子不是沒想過征辟人才以分勞內政,但一來時間上不允許,二來名位尚有不順。

    如果沿襲江東舊俗,直接將世家子弟招攬安插在地方上,他們各自都有大量門生義從跟隨,很容易就形成了對地方的把持。而地方上這些鄉宗,也是良莠不齊,審辨不易。

    沈哲子不是沒有想過,由郡府出麵組織一些麵向基層的吏治考察和改革,設想倒是不少,但也隻能留待戰後再去逐步實現。

    而且此戰若能得勝,未來他所掌控的地方肯定不獨隻是一地,就算沈家這些年一直在培養儲備庶務上的人才,可是單憑他一家之力肯定不能滿足如此龐大的需求。

    而且就算是盡用自家人,也必須要製定一個明確且高執行力的標準,否則家奴亂國未遠。

    其實這些基層吏治的改革,已經相當於從頭開始構建統治秩序,絕非短期之功,也不是一拍腦門確立鄉中三長就能直接施行起來。

    五胡亂華雖然有一個“亂”字,但並不意味著就全無秩序,且不江東的世族高門,北地眾多的塢壁主本身便代表著這個時代底層人力、物力的組織形式,而且較之江東高門要更加頑固和危險的多。

    在淮南一地的經營,以及與塢壁主爭奪人口的較量中,看似沈哲子大占上風,而那些塢壁主們則無力製約。那是因為沈哲子掌握著軍隊、財力和大義三個大優勢,雙方根本不是一個層麵上的較量。

    但若是放之整個下,淮南這種模式隻是特例。而且在內憂外患的局麵中,為了能夠爭取更多助力,無論願不願意,沈哲子都要有所妥協。

    當然這些都言之過早,眼下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守住淮南。

    大量人口的入籍,所帶來的並不隻是行政管理的壓力,組織生產和安置問題同樣很重要。否則就算是入籍百萬,但隻能瞪眼吃幹飯,卻不能有效的投入到生產中,反而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大戰在即,自然不可能再盡付屯田。而且,沈哲子也必須要考慮到,要給在戰亂中南逃來的流民們留下足夠的安置空間。所以這一部分人口,稍後還要大規模的往南遷移,而這也是沈哲子此前與江東人家商談交易的內容之一。

    “稍後還要有勞道暉,組織征集五千戶丁,屆時梁郡會派人入鎮引領南徙。”

    淮南之地民眾大多流民遊食,倒也無所謂故土難離、安土重遷的考慮。這些人口一旦去了梁郡,便能投入到江東的生態圈子中,較之留在淮南所能創造的價值要大得多。

    當然這些人口隻是租工形勢,不隻在籍,而且郡府還要征抽賦稅。

    除了這些之外,沈哲子又叮囑杜赫另編匠籍。匠戶是較之尋常丁戶更寶貴的財富,尤其是關係到冶鑄等軍用方麵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