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774 蓄勢待擊(2/4)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14500更新時間:2019-06-30 15:58:26

    如今時至八月下,如果從羯國發布南征檄文準備開始發兵南來算起,這一場戰爭已經持續了半年有餘。雖然最開始的幾個月奴軍尚未正式抵境,沒有直接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但是淮南軍既要保持對淮北之地的侵擾,鎮中還要修築各種備戰防務,資糧、物用消耗同樣極大。

    雖然沈哲子背後有著吳人群體的支持,如果不算奴軍在北國橫征暴斂、肆無忌憚的擄掠,在當下而言可以是擁有資貨儲用最多的一個群體。但也很難做到不加節製、沒有極限的投入,而且淮南地對於吳人而言本來就是遠鄉,如果不是沈家此前所經營出的基礎,加之沈哲子在此前戰鬥中的優異表現,哪怕有再踴躍的助戰之心,經過這麽長時間的投入,也要有所冷卻。

    但就算是鄉人力助不減,但江東的物用也絕非予求予取,用之不盡。事實上能夠撐到如今這一步,甚至已經超過了沈哲子原本的預期。

    自古以來重北輕南不是沒有道理,講起底蘊元氣,江東是拍馬也難及中原。這不獨獨隻是技術所限,更有人口和已開墾土地最根本的缺陷。雖然隨著沈家逐年勢大,對人口和土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但數年寸功實在難以追平數百上千年的積弱。

    更何況江東局麵也不是一直穩定,如果不是在蘇峻之亂中通過諸多努力達成了卻敵於外的目標,保全了吳中精華得以平穩順利的發展,那麽沈哲子也根本沒有大舉用事江北的人、物儲用。

    就算是這樣,要維持這一場戰爭,也是讓整個江東都感受到明顯的壓力。為了要維持住淮南的整體局麵,同時滿足數萬淮南軍高強度作戰的耗用,單純糧食的需求就近似一個無底洞。更何況淮南之地根本沒有自補之能,一切都要仰仗於外運。雖然占據了水運的便捷優勢,但也絕無可能全無消耗。

    三國鄧艾曾言,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雖然這一場戰事持續的時間遠未達到五年那麽久,但是淮南所需要供養的軍民又何止十萬之眾!

    此前大量民戶回遷於內,除了防務和人心方麵的考慮之外,省儉耗用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在前線之地盡可能的削減戰鬥之外的耗糧單位。

    所以,戰爭維持到眼下這一步,對於本就基礎薄弱的江東而言,可以是超長發揮了。除了這幾年尚算平穩的發展和各鄉宗門戶加強聯合、同輸共濟之外,能夠做到這一步,也得益於過往幾年民風和屯墾技術的漸進以及改變。

    像是比較重要的,黍、麥的種植在江東得到推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江東久來飯稻羹魚,黍麥之類不作主食,也就很少有人種植。

    在沈哲子來到這個世界最初,即便是偶有看到種植,也根本不是作為糧食產物來料理,往往還未等到抽穗便翻耕絞碎作為綠肥而肥養田地。可是如今最起碼在沈家所直接或間接所掌握的耕地上,麥已經作為正式的農作物來耕作收割。尤其是在會稽那些不乏山地的農莊中,麥子已經是一項相當重要的產出。

    這也不算什麽技術的創新,隻需要觀念略有改變。也不需要集中在一塊土地上頻耕頻種,因為江東至今患於開發不足,有大片的荒田未足開墾。僅僅隻是利用麥、稻錯季的習性,就能讓單位勞動力的歲產得到極大提升,以達到稻麥歲產兩收。相對於對氣候和土地環境都有不低要求的兩季稻,這種耕作方式無疑更能廣泛推行。無論在會稽、江州還是如今的淮南,都能找得到大量適宜此類耕作的土壤。

    雖然南人腸胃不慣麵食,但是如今江東所產的麥子,也是淮南軍糧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