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871 禍國者死(2/4)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14598更新時間:2019-06-30 15:59:01

    身為官長,若隻是與民同憂同樂,罔顧其餘,那這個官長意義何在?何如完全放任民,由其自生自滅!正因為官長拔高於庶民之上,所以才該有超出庶民的眼光視野,要有防患的意識。

    而淳於安所言縣中畢集兩千甲兵,劉迪在檢閱過之後,眉頭皺得更深。這些兵眾們在他看來簡直連流民都不如,即便是湊起來也完全不堪用,無非給敵人宰殺起來增加便利而已。

    心內雖然多有不滿,但劉迪也知身為客居援軍,不宜喧賓奪主,盡量少發表意見。否則這一路馳援的善意,反而有可能招至怨望。

    不過劉迪是絕不容許自己的淮南軍同袍們與這些行伍不成的散卒們混在一處,看似人多勢眾,實則不堪一擊。

    “賊軍今次前來,既圖大縣,必然重謀明府。若是縣治摧毀,則鄉民必將潰奔,屆時才是求死於野。”

    巡察一番之後,劉迪也能感覺出淳於安這個縣令對縣治鄉民掌控之薄弱。如果有更多的時間通告鄉野,即便淳於安不提,他也要提議放棄縣治,轉擇險處防守,哪怕是雖然選擇一處鄉中塢壁,防守起來都要比這簡陋到可笑的縣治可靠得多。

    可是眼下距離黑已經不足兩個時辰,再擇旁處布置已經來不及,而且一旦縣治被放棄,民不知官所在,屆時肯定要造成更大的混亂,若是鄉民因此逃竄於野,無疑會給亂軍的擄掠搶殺提供更多的便利。

    “沙場搏死競生,決勝者絕非止於兵數。亂軍出擊,必求速勝。縣中行伍多鄉徒,若是強敵來犯,則必憂桑梓家園,若是不戰而潰,反害王師。勞請明府將鄉眾各遣歸家,閉戶自守。我等淮南軍眾,必護明府於縣治,即便不勝,也能暫避保全。亂軍即便勝,因恐王師餘部圍剿,必然不敢深虐鄉土……”

    略作沉吟後,劉迪便提議將那些鄉兵們遣散歸鄉防守鄉野,而由淮南軍負責正麵的防守,這一建議可謂是傲氣十足。

    淳於安聽到這話,不免皺起了眉頭,他對軍事的認知還隻停留在人多勢眾方麵,不過一來自己也沒有什麽必勝的妙策,二來也是出於對淮南軍的信任,還是聽從了劉迪的建議。由此也可以看出此人實在是世道中一個異類,居然因為援軍將領區區幾句話就自散兵眾,這在旁人看來,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甚至就連劉迪眼見淳於安接受他的意見,一時間都唯有錯愕。實話這計策他隻是隨口一提,壓根就不相信淳於安會同意,而他也可順勢將兵眾埋伏於縣治之外,將這些縣兵們當作誘餌,等到兩軍亂戰時再殺出。

    不過既然淳於安這麽幹脆,劉迪便也不再推辭,趁著淳於安解散縣兵的時候,安排逗留於外的淮南士卒們分批進入縣治,按照淮南軍的戰鬥習慣將一些防事稍作修改。雖然這些防事實在簡陋,但也聊勝於無,能夠略享主場優勢。

    傍晚時分,當淳於安將兵眾們解散完畢分遣歸鄉之後,再次返回縣治。對於劉迪的提議,他此時也頗有幾分佩服。兵眾們解散非常順利,幾乎在他下令之後不久,便有近半兵眾離散,甚至不問原因。這也讓淳於安意識到士氣是多麽低迷,根本就沒有什麽力戰固守的凝聚力,一旦賊眾到來可能就要一觸即潰。

    此時,縣治周遭防事已經發生極大的變化。籬牆內外幾道原本就存在的淺壕此時已經被灌上了水,隻在正西位置留下了幾條木石搭建的橋,而籬牆卻已經被拔除,改製成了型的銳刺拒馬擺設在壕溝裏,露出一半的尖刺。而那幾座高近兩丈、被淳於安寄予厚望的箭塔,也已經被完全放棄。

    如此一來,整個縣治防線一撤十數丈,直接收縮將近兩倍。而劉迪還在指揮著兵眾和縣內近百吏丁們正在有選擇的拆除本就不多的屋舍,拆掉的梁木土石之類則被板車拖曳出來堆積成一堆堆高達丈餘的土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