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880 兵發許昌(2/3)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8112更新時間:2019-06-30 15:59:05

    其實關於淮南的甲功寄食,鎮中官員們包括馨士館一群在野人士也都圍繞這一點進行過許多討論和改革的推演,甚至有人提出了均田製這種分配模式。因為甲功寄食是一種以耕地為基礎的集中分配模式,這種模式優劣暫且不論,但管理成本卻是極大。

    以前淮南軍甲功士卒不多的時候還能有效率的運作,可是現在淮南軍一線作戰部隊已經壯大到六萬多,為了維持這一體係運作,所需要的核算吏員便達到兩千餘人。隨著淮南軍統治範圍的擴大和大規模的擴軍,可以想見所需要的配套人員無疑會更加臃腫龐大。

    一方麵是軍需的激增,另一方麵則是地方政務的清簡,所以通過調動地方行政力量來維持軍需,同時降低維持製度運作的成本。而且將甲食轉嫁為土地,也能降低都督府所要承擔的風險。畢竟甲食是以糧食為結算單位,而糧食在當下而言並非恒定產出,波動性極大,災人禍都會受到影響。豐年尚可,一旦遇到災年,都督府的維持成本無疑就會激增。

    關於這一點,沈哲子在考慮良久之後還是決定暫不變動。如今鄉土那些鄉宗豪強勢力仍然太大,一旦過早將土地分發給士卒,守護產業的責任落實到每一名兵卒身上,很難遏止住那些豪強的兼並欲望。

    另一個方麵便是豫南的環境,這裏不同於關中是一個閉塞之地,防守壓力,作戰自由度大。過早的將生產放在每一名士卒身上,等同於將這片四戰之地的戰爭壓力放置在他們身上,未來肯定要頻頻用兵,這些士卒們為了保證土地能有穩定產出,勢必會有蔭庇流人難民的需求。這等於將淮南現行的製度倒退一步,樹立一群新的人口競爭者。

    所以最起碼在近年之內,沈哲子是不打算放開土地這一個口子,仍然要保持這種集中生產、集中分配的模式。等到未來疆土再有擴展,軍事壓力和管理壓力再增加一些的時候,便要在地方上建立軍府,將如今的甲功向府兵過渡。這種轉變,也是一個農耕基礎的社會內在缺陷。

    當然,沈哲子也不甘於就此止步,淮南的手工行業一直在孜孜不倦的進行技術鑽研,隻是如今的重點已經從本土資源環境的利用逐步向邊疆擴展,比如對漁獵、牧養等產業的副產品研究。

    生產技術在某種程度上也能決定一個民族的生存空間和前景,三代以降諸夏先民以農耕而擴展生存空間,當視野所及適宜耕作的土地俱都納入囊中之後,對外需求難免會降低,而侵略性也就適當削弱,以至於當疆域成熟之後,在戰爭方麵便趨於保守而進取性不足。

    尤其到了後世數代中,甚至一度轉為完全的防守姿態。不可一味言之尚武精神的丟失,而是沒有足夠外向進取的動機,戰爭成了純粹的消耗而沒有充足的補充,如果發動過頻,更多的是加劇自身的損耗、激化矛盾,得不償失。怪隻怪,周圍一群不爭氣的窮鄰居,讓人沒有興致去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