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229 兵駐長安(2/3)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9388更新時間:2019-06-30 16:01:28

    但很明顯沈大將軍不滿於這樣程度的收複,此前親臨前線剿滅弘農楊氏這一中朝巨宗,本身就給西征眾將樹立一個標尺,那就是絕不容許行台法令威嚴被地方豪強鄉宗所奪!

    到目前為止,西征各項成果的取得,桓宣多半還是承惠於友軍。可是接下來要將關中特別是三輔地區真正納入行台監管之下,讓政令得以暢行無阻,這才是真正考驗桓宣的地方。

    而想要達成這一目標,單純的武力威懾並不能做到,甚至可以是下下之策。關中久亂,陡然入治,民眾的不適與抵觸可想而知,若是一味窮殺嚇阻,到最後隻怕不會剩下多少人。這樣一個人間地獄的關中,不可稱之複興,而是一種作孽。

    桓宣主持襄陽軍政事務多年,將襄陽地區由一片百戰廢墟整頓成為一所治邑,治亂經驗自然不少。

    而且早年的襄陽地區廣納四方遊食,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來自於雍秦之間,當時所麵對的局麵除治亂之外還要應對外患以及來自江東台城的掣肘製衡,較之當下的關中又複雜得多。

    所以當沈大將軍展露博大胸懷,將此重任予之的時候,桓宣也是下定決心、竭盡所能,將關中納入治土,無複再亂。關中這個平台,又比原本的襄陽要大得多,當然桓宣也不再是孤軍奮戰,對此他還是充滿了信心。

    目下擺在桓宣麵前,最大的問題還是長安周邊集聚的這幾十萬難民。這既是杜洪留下的爛攤子,也可以是西征王師刻意營造出來的一個局麵。

    遊食難民,之所以難以治理,就在於居無定所、聚散無常,乏甚管束的手段。長安目下雖然已經殘破不堪,城池基本的職能都不再具備,但最起碼在關中人心目中還是有著特殊的象征意義,能夠發揮出不的集聚、號召效能。

    中路王師西進以來,對三輔郊野所造成的破壞堪稱粗暴,甚至言之暴虐都不為過。大軍行過之後,幾乎不再存在大的生民據點,沿途塢壁要麽開門投降,要麽就被直接擊破。

    至於這些塢壁中逃竄出來的生民,大部分都被有意無意的聚集在長安周邊。如今就連竊據長安的杜洪都已經率部逃離此境,王師自然順勢接收這些難民,可以是已經越過了起始難題,即就是對難民的聚攏和人身控製。

    當然也不排除三輔其他鄉野境域中仍有大量難民遊蕩,後續自然還會繼續有招撫、集聚的舉措,比如後繼而來的郭誦後軍。

    亂民如蝗,個體誠然怯弱,可是一旦集聚成規模,其危害性便會彰顯出來。哪怕是桓宣,也從沒有過短時間內整編安置如此大規模難民的經驗。

    但他也明白此事不可緩,王師真正的敵人仍是盤踞於河北的石趙餘孽,不可能將太多時間和精力拋擲於關中,從整體戰略考量,隻能采取這種稍顯激進的節奏。

    在確定杜洪已經逃離長安之後,桓宣並沒有急於率部跨過灞上兵入長安,而是謹慎的在灞上周邊廣設遊哨,避免出現大規模的難民逃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