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244 涼土難王(2/3)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11168更新時間:2019-06-30 16:01:35

    張耽同樣是張氏族人,聽到張駿的問話後便上前道:“府下各司仍是諷議諸多,不能統合,言者多論隴邊多巨滑悍賊之眾,據之不足收益,凡有引禍之憂……”

    張駿聽到這裏,便忍不住冷哼一聲:“州內難道就少巨滑奸惡?”

    早數日前,他便由州府搬出,入住謙光殿,為的就是避開州府內的諸多紛爭。而這些紛爭,主要自然就是對於隴上的分歧。許多涼州豪門如宋氏、索氏等各家,主要傾向於放棄一部分隴上戰果,避免與西來的王師發生更加直接的衝突。

    可是且不隴上所得如何,單單這個提議本身便是張駿所不能忍受的。如今西征那一路王師,不過中州行台一偏旅罷了,因其上隴,便要自己退出,這不啻於直接向中州行台低頭,未來他又憑何威立涼土?

    涼州雖然遠離核心戰禍所在,但這些年來局勢也始終不曾真正的平穩。主要的矛盾從早期的本土門戶與外來者的衝突,到如今又改頭換麵變為建製與歸化的矛盾。

    張駿的父親張寔在位時,張氏立足涼州未穩,仍須仰仗當地豪強的扶植,而關中、隴上又接連大亂,也是涼州外來者蜂擁而入的高峰期。張寔因可笑的理由而被部將弑殺,但到底無非是因為這些外來的豪強不忿張寔優待本地豪強,苛待外來人士。

    及後其叔父張茂在位,涼州局勢漸漸有所穩定,而本地豪門則漸有尾大不掉之勢,涼州軍政事務多為豪門把持,張氏叔侄幾成傀儡。所以張茂便又需要引重外來人士,反過頭來打壓涼州本地的豪強。

    到了張駿在位時,其實涼州這兩股勢力矛盾已經被壓製下來,即便還有,但也不再像此前那樣直接,而是托以別的麵目,即就是究竟是要稱王建製於涼州,還是繼續樹立晉統這一麵千瘡百孔的破旗?

    胡虜尚有稱孤道寡熱切心腸,更何況張駿這樣厚積數代威烈的河西霸主,尤其此前無論漢趙還是羯趙在對涼州施加羈縻、拉攏時,俱都王號相許,這更加強了張駿心中的熱切。

    若能建製於涼州,不僅僅隻是單純名號上帶來的尊榮,在此建製之下,更可通過規章禮法等各種手段加強對涼州諸多勢力的震懾與控製,使涼州不必再保持目下這種尷尬的局麵。

    “竇融或隗囂?真是笑話,即便我為竇融,吳兒堪作光武?”

    念及近來涼州諸多此類的時流討論,張駿便忍不住冷笑連連,舊事誠可為鑒,但世事總在人為,如此生搬硬套的類比效法,不過一群時流庸類的癡人囈語。

    對於中州行台,張駿談不上有多大的好感,甚至心內還隱隱有幾分厭煩。他家數代守護涼州,保此一方安寧,隻因地處邊遠,不為王道雅重。反倒是那行台沈維周區區吳人門戶,憑其權鬥便一舉把持晉祚王政,遠遠超過了他家數代的經營。

    身在這樣一個位置,張駿又豈無爭勝心意?事實上中州行台的崛起,也驅使他加劇了在法統上脫離晉祚的各項準備工作。像是今次出兵隴上,便是他打算割據建製的重要一步。以河西之偏安富足,再控隴上諸多晉胡強眾,足以近窺關中,以待中州發生變故。

    中州行台雖然很強,但河北仍存大敵,南北交戰最終結果如何仍是在望。張氏稱雄河西數代之久,他怎麽可能甘心歸化晉祚,雌伏於吳鄉權奸之後!

    以往與中州行台,尚還止於名位上的牽扯,可是現在隨著王師步入隴上,雙方之間矛盾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也令得涼州各方勢力之間的博弈達到了白熱化。

    講到這一點,張駿又不得不感慨,這個沈維周未及而立之年便達於如此高位,在江東南北諸多世家的掣肘糾纏下脫穎而出,實在不是單純的依靠運氣又或家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