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成漢篇3(1/4)

作者:衣冠正倫字數:13782更新時間:2019-09-08 01:11:12

    在原本的曆史上,桓溫接替庾家執掌荊州軍政大權未久,便本著先捏軟柿子的原則而發兵滅蜀,先作立威。

    當時桓溫以荊州精軍萬數溯流而上,自永和二年的十一月在巴東魚複白帝城發兵,到了永和三年的二月份,大軍便已經抵達了蜀地腹心的青衣江,沿途幾乎沒有遭遇任何的阻撓與抵抗。

    直到桓溫軍隊抵達了青衣,成漢上層才有所警覺,派遣大軍南下岷江附近的合水進行抗拒。然而成漢統軍將領昝堅關鍵時刻判斷失誤,沒有選擇固守合水附近,而是選擇繼續向前,跨江進入犍為據守,恰好完美錯過了桓溫的軍隊。

    於是,桓溫的軍隊在沒有遭遇任何抵抗的情況下,於永和三年的三月便抵達了蜀中彭模,而彭模距離成都僅僅隻有二百裏的路程。此時,成漢將領昝堅還率領軍隊於後方的犍為尋覓敵軍的蹤跡。

    桓溫軍隊抵達彭模之後,又是袁喬在關鍵時刻提出建議集中兵力直取成都。晉軍今次入蜀本就出其不意,成漢根本沒有時間調集兵力進行抵抗,此前不久又剛剛將成都本就不充足的力量分出一部分,因是當桓溫兵臨成都的時候,可謂是直闖空門。

    兩軍於成都城外笮橋會戰,晉軍大勝,攻破成都,漢主李勢驚慌遁走,之後不久,又在臣子們的勸下向桓溫投降。

    統治蜀中四十餘年的成漢政權,在桓溫發兵不足半年的時間便告覆亡,而桓溫也借由此戰,正式確立其分陝重臣的權威,成為典午朝中第一人,給之後的北伐做出了堅實的鋪墊。

    毫不誇張的,桓溫滅蜀一役,不要在東晉這樣一個偏安江左的背景之下,哪怕放在史上任何時期,都是一場值得大特的輝煌戰役。

    雖然過程中多有僥幸,但世上從無篤勝之戰,戰爭中的變數無從避免,能夠巧妙的利用變數以爭取最大的成果,這正是將帥不可或缺的稟賦。精軍出擊,速戰速決,桓溫在這過程中的表現,可以是東晉偏安百年的國祚傳承中最高光時刻之一!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大梁皇帝陛下最終也沒能將桓溫收為己用,甚至彼此走入敵對,但是對於桓溫一直都懷有頗高敬意。不過大梁在籌劃滅蜀的時候,曆史上桓溫滅蜀的過程經曆卻是參考不大。

    以區區萬數之眾,短短幾個月時間內便攻滅成漢這樣一個本就得獨厚的政權,這樣的輝煌戰役本就難有複製的餘地。任何一點元素的變化,都會造成大不相同的結果。

    單單在對於伐蜀這件事的態度上,大梁皇帝與曆史上的桓溫便截然不同。不同於桓溫的壯闊激進,當今聖人功業思路本身便是先難後易,重點放在了中原與更加廣袤的河北。而針對蜀中成漢,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一種刻意節製乃至於視而不見的態度。

    造成這種不同態度的原因,就在於雙方的立場與根基都不相同。當今聖人根基在於吳中,功業則成於淮南,在氣候大成之前是根本沒有資格、也沒有實力去插手荊州這樣的分陝重鎮。而當擁有了這種實力與威望之後,逐鹿中原所能獲得的回報則更大。

    荊鎮一直是當今聖人掌控薄弱所在,如果在北事悉定之前荊州攻滅了成漢,荊州、益州連為一體,彼此互補之下,便會造成更大的離心力,乃至於割據一方、自成體係。

    如今大梁新朝創立,章製即定,大勢所趨,可以調動更大的力量去應對西南隱患,伐蜀才被提上議程。究其根本,就是在於舊年荊揚對抗的格局中,皇帝陛下沒能掌握上遊分陝重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