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139 韋寶進京】(2/5)

作者:軒樟字數:18244更新時間:2019-06-30 16:14:03

    不過韋寶相信出了永平府的地界,至少眼下不用再為吳三鳳這家夥煩惱了,至少不用再擔心吳三鳳借助吳家的影響力,再派官麵上的人來直接弄自己。

    從盧龍城到河間府,一路上包括穿過順天府地界的區域,治安狀況雖然比永平府好一些,也碰到不少小股綹子,但是韋寶人多勢眾,又有侯三、林文彪這些‘行家’隨扈,倒是沒有再遇上麻煩。

    不兩日,韋寶等人便順利到達河間府天津衛。

    河間府的府衙就設在河間縣,明洪武元年改河間路為河間府,屬新設之河南分省。二年三月癸醜,河間府屬北平行省。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屬京師。

    明末,河間府府治河間縣領縣十:河間、獻、阜城、肅寧、任丘、交河、青、興濟、靜海、寧津;州二:景(領吳橋、東光、故城三縣)、滄(領慶雲、南皮、鹽山三縣)。

    後世所熟知的天津,這時候大不相同。

    天津所在地原來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衝積平原。

    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

    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南宋金國貞佑二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這是天津最早的名稱。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裏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這時候的天津衛,商業雖然不如後世繁榮,但河間府的經濟重心已經在天津衛了,韋寶說是到河間府,之前已經派了範大腦袋等人前來探過路,要銷售皮貨,所以得上天津衛。

    因為韋寶要趕時間的緣故,到了天津衛,不敢耽擱,急忙分派手下人去聯係買家。

    韋寶自己也在天津衛四處了解行情。

    這時候的京津商界,甚至是整個直隸商界的情況很快就被韋寶了解了個大概,晉商是老大,占了過半的市場份額,中低端市場占大頭,高端市場幾乎壟斷。剩下的便是直隸商幫和江南商幫,合在一起趕不上晉商所占的市場份額。

    而且晉商團結,地域性強,其他的商幫多為臨時結合,形成不了氣候,不像晉商,一層一層的已經形成了氣候。

    晉商的興起,是源自於明朝開中製政策的實施,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資產過百萬兩白銀的巨富都一抓一大把。

    了解到了這些情況,讓韋寶對明朝的落後麵貌大為改觀,大明可真不是沒有錢,是錢被極少數上層社會聚攏了!整個社會沒有錢,錢下不來!要是皇家能掌控商業,內憂外患都是小菜一碟。

    晉商的崛起還得自山西礦產資源豐富,手工業和加工製造業當時已初具規模,這又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使得晉商逐步走向輝煌;此外,由於晉南一帶地窄人稠,外出經商成為人們的謀生手段,晉中商人當時已遍及全國各地,流行這麽一句話:京師大賈數晉人。

    隨著商業競爭的日趨激烈,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維護自身的利益,晉商的商業組織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出現。

    起初由資本雄厚的商人出資雇傭當地土商,共同經營、朋合營利成為較鬆散的商人群體,後來發展為東夥製,類似股份製,這是晉商的一大創舉,也是晉商能夠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韋寶逛了一大圈,這才清楚晉商的實力有多麽強大!

    有實力賣皮草的店鋪,那在這個年代都是大店鋪了,皮草絕對屬於高檔商品,便宜的一件也得好幾兩紋銀哩,至少要裏正等級的人家才穿得起,甲長等級的鄉裏富戶都不見得舍得穿。

    整個天津衛,到處是山西字樣的招牌,吃的用的,連麵館飯館,掛的都是山西招牌,要是不知道的,還以為走到山西去了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