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258 吳三桂出場】(4/5)

作者:軒樟字數:15240更新時間:2019-06-30 16:14:55

    因為,天下第一關的厚重城牆背後,實際上是無險可守的華北平原。

    明末的遼東戰事嚴重消耗了國力,每年軍餉幾百萬兩,且明軍在遼東勝少敗多,關內又爆發農民起義。

    但韋寶覺得大明最好的地方是,始終不曾放棄遼東!

    守遼東的意義是什麽?為什麽不選擇放棄關外,堅守長城?

    韋寶喜歡大明這一點。

    明末守遼東遼西,就算不是整體,隻是小小的局部,也表明了戰略和態度。

    遼東是騷擾牽製後金的敵後戰場,而非明朝抵擋滿清入侵的防線。

    天啟元年遼沈之戰,後金連克沈陽、遼陽,明朝在關外的大據點隻剩下廣寧一處。

    天啟二年廣寧之戰,王化貞新募的六萬廣寧軍不戰自潰,熊廷弼不願給王化貞擦屁股,放棄了遼西走廊上所有據點,帶領潰兵難民撤入山海關,明朝盡失關外。

    不過此時後金還需要鞏固新占領地區的統治,沒有直接進逼山海關的打算,所以努爾哈赤將遼西走廊上明軍放棄的堡壘拆了個幹淨,把沒來得及撤走的百姓全部遷走,遼西走廊暫時成了真空地帶。

    雖然廣寧之戰後毛文龍部開展了一係列敵後作戰,在遼東半島南端建立了幾個據點,但這個方向並不能拱衛京畿,遼西方向的防禦仍然是重中之重。

    至於薊鎮方向因為有蒙古人做屏障,暫時還不用擔心關於怎麽加強遼西方向的防禦,朝中主要有孫承宗和王在晉為代表的兩種方案,前者主張加強縱深防禦,重建遼西走廊上的一係列堡壘,把防線推得遠一點才好,後者主張收縮防禦,在山海關外建一重城鞏固山海關就好。

    如果開戰,山海關不開關。

    孫承宗方案為什麽會勝出?

    第一,收複失地有大義名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政治正確;第二,防線推得越遠,朝野上下心理上感覺就越安全,王在晉方案給不了大夥這種安全感;第三,後金並未趁勝進占遼西走廊,這讓朝野上下很難抵擋收複失地的誘惑。

    孫承宗方案更符合朝野各方利益,所以勝出也就是必然的。

    哪怕在天啟七年丁卯之役,蒙古,毛文龍部,朝鮮被皇太極各個擊破後,後金取得了完全的戰略自由,可以放心的對遼西走廊上的據點實施長時間的圍點打援而不用擔心後路,這些據點已經成為明軍流血不止的傷口。

    同時由於薊鎮外圍門戶大開,後金可以一次次的從這個方向入關劫掠,山海關外的縱深防禦已無實際意義。

    但隻要這些據點存在,滿朝上下,滿朝文武,包括皇帝,大家心理上總會覺得更安全些,同時明朝已經在遼西方向投入了那麽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一旦放棄就成了血本無歸,要做出放棄的決定也不是那麽容易的。

    在天啟七年丁卯之役前,加強遼西方向防禦這個戰略是沒問題的,具體如何加強值得商榷,但在當時的局麵下,孫承宗方案必然勝出。

    天啟七年丁卯之役後,遼西方向的縱深防禦已無意義,但其提供的聊勝於無的心理安全感,以及前期的巨大投入也讓明朝難以做出放棄的決定。

    很多人認為該放棄,韋寶來到了這個時空之後,多次設想,覺得不應該。

    這不是實際不實際的問題,是心氣的問題,大明不乏潛力,便是枯朽了,也依然樹大根深,最怕的是從上到下沒有了心氣。

    而且韋寶也不覺得守衛遼東,隻是單純的賠錢。

    遼東一方麵可以增加防禦縱深,提高防禦彈性,另一方麵也可以作為進攻的出發陣地。

    自遼西走廊形成以來,它就是由東北進入中原最簡便、最安全的通道,若要阻止東北武裝力量,必堅守此地。

    而鎮守這條咽喉要道的最主要關口就是山海關,因此山海關方才有“天下第一關”的美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