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263 韋公子送還銀子】(4/5)

作者:軒樟字數:18394更新時間:2019-06-30 16:14:57

    隋唐時期的玻璃製造出現重大發展。尤其是唐朝的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經濟、文化繁榮,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隋唐時期的玻璃成分主要采用高鉛玻璃和鈉鈣玻璃兩種不同配方,尤其是鈉鈣玻璃在這段時期明顯增多,這又和當時東西方經濟文化往來是分不開的。

    在唐代,佛教的舍利瘞埋製度是選用玻璃瓶作為盛放舍利的最內層的容器,這也促進了中國玻璃業的發展。

    此時與西方的玻璃貿易仍在繼續,西亞的晚期薩珊玻璃和早期***玻璃仍不斷通過絲綢之路輸入我國。

    宋遼時期,唐代高鉛玻璃工藝得到繼承,而沒有明顯發展。中國的玻璃製造進入了民間。也是從這時開始,玻璃的身價開始一落千丈。

    因為人們對玻璃這種物質的認識得到澄清,知道了它是人工製造的材料而非天然形成的寶石。這從人們對玻璃的稱呼中可以看出:“藥玉”、“假玉”。

    雖然玻璃進入民間,不再被上層社會獨占,但中國傳統玻璃沒有和西方玻璃一樣走入日常生活的範圍成為常見生活用品。

    其原因是傳統玻璃的脆弱特性,使其隻能成為擁有美好質感和觀賞性的工藝品而非實用品。

    這時***玻璃仍在繼續輸入。

    元明時期玻璃不被重視,即使仍有生產,技術也沒有提高多少。

    明時海禁,進口我國的西方玻璃器數量明顯下降了,此時***玻璃正走入下坡路,取代***玻璃的是威尼斯玻璃。

    大明朝這時期是有玻璃製品的,明清左右叫做假玉,或則料器,不過料器在中國古代是作為寶石,但是並不是多麽珍貴的寶石,再往前雖然沒有料器,還有天然水晶。

    而且在中國的寶玉石行業一直講究的是光華內斂,所以璀璨奪目的東西不符合傳統中國的審美觀念。

    最多是當做一件比較新奇的東西,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到不了價值連城的境界。

    讓吳三鳳和吳雪霞心動的是韋寶的新品能賣出巨大的銷售量!

    再不值錢,也別同期的陶瓷值錢,而且他們很看好未來的銷售前景,極其想知道玻璃是怎麽製成的。

    韋寶微微一笑,“吳大公子感興趣,我自然願意說。我這種叫玻璃,不叫假玉。以前製作眼鏡,放大鏡時,是怎麽做到鏡麵的光潔度的呢?眼鏡稍微有劃痕就看不清了,古代銅鏡是怎麽做得那麽光滑的?最原始的鏡片是天然水晶,以石英砂做研磨粉在手動或者腳踩的設備上研磨成型。先秦就已經有玻璃了,隻是當時的玻璃器具還很小,且透明度低,外觀更近於玉,隋唐已經有一些透明度較高而製作精美的器具了。玻璃應用得更廣,如玻璃首飾、腰飾都有,不過大多不是透明的,顏色更向玉石靠,應該是審美的原因。不過窗玻璃是從西方引進的,多是花玻璃,在院子裏作裝飾用。唐代時就有玻璃器皿,宋到明是沒有玻璃器皿的,為什麽不燒的原因,第一個是玻璃導熱很快,不保溫,沒有瓷器便捷,第二個原因是易碎,成本會增加。”

    韋寶東拉西扯的,說的極其詳細,說的是人類一步步接近玻璃的生產成型的過程,說的是製作玻璃的材料,但是重要的生產過程,卻又一點沒有說。

    韋寶之所以將玻璃作為首先用到工業生產中的物品,是因為玻璃不單單有很強的實用性,還對科技發展起到很重要的影響!

    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尤其是化學與生物學不發達,不成係統,與玻璃儀器的製造水平不高有很大的關係。

    後世發現好多化學與生物學的實驗儀器都有玻璃零件,甚至好多物理實驗儀器也有玻璃製的。

    因為玻璃製造成型等技術在古代的中西方間存在差距,而導致很多實驗根本做不了。

    不是透明的玻璃,如何觀察化學反應?

    所以西方近代化學能崛起很大程度上與其玻璃製造工藝有關,我國一直沒有係統的化學,隻有一些煉丹相關的實驗。

    吳三鳳聽的津津有味,因為韋寶說話字正腔圓,比說書先生的口語更加標準,而且韋寶天生會說故事,一件嚴謹無趣的事情,被他說的跟小說一般,惹得吳三鳳聽的入迷了。

    吳雪霞則奇怪的看著韋寶,不知道韋寶為什麽對大哥說這些?難道不怕吳家真的獲取了他的製作方法,讓他的店鋪貨物被仿製?

    難道說韋寶沒有將她們吳家放在眼裏?要知道,以吳家的財力和商業渠道,吳家和韋寶如果同時擁有品質一模一樣的貨品,韋寶店裏的貨物還想賣出去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