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522 還是朝鮮人有錢】(2/5)

作者:軒樟字數:20718更新時間:2019-06-30 16:16:28

    而真正見識過大世麵的老太監,那都是在皇宮一輩子吃香的喝辣的,被宮廷養老,混的好好的,一般得不到。

    再要麽就是混的很好,但是改朝換代,換了皇帝,或者觸怒了皇帝,那種是沒有什麽好下場的,多半會被發配去守皇陵,或者處死,那種大太監,也是很難得到的。

    反正,大太監不是什麽讓人羨慕的職業,卻在這個年代,實打實的是屬於龍鱗鳳尾的職業,與帝王家關係這麽親近,是帝王家的奴仆,這種人能不是金領職業嗎?尤其是混出頭了的太監和宮女,哪個還能算是普通人啊?哪個不是見識過大世麵,深懂宮廷陰謀詭計,官場風雲變幻的人物啊?

    “是,總裁,小的知道了。”金內官擦幹淨了臉上的淚痕,恭順的雙手交叉在肚臍的位置,躬身行禮道。

    韋寶滿意的看著自己剛收的這個老太監。

    他身邊的規矩也很大,但是規矩再大,也頂多是效仿吳襄家的那種世家大戶的規矩罷了,並不是真正的宮廷禮儀。

    朝鮮雖然是小地方,但所有的禮節,文化,都是遵照大明在效仿的,見識是差不多太多。

    雖然韋寶對於當皇帝的願望並不是特別強烈,偶爾有這種念頭而已。

    他本身隻是一個貪圖享樂,並不是特別在乎虛名的人。

    若是能用不當皇帝換來大明百姓安居樂業,華夏成為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甚至很難再被撼動的超級國家,韋寶真的很有可能願意舍棄對皇位的追求的。

    他知道自己做得出來這種事。

    韋寶讓王秋雅叫人上酒上菜,他要請金內官吃飯,好好聊一聊。

    “總裁,這萬萬不可,我是下人,不配與主人一起用飯飲酒。”金內官急忙俯身推辭。

    韋寶微微一笑:“我盡力做到說話,動作這些方麵不隨便吧。但是你也得熟悉我身邊的相處方式,你雖然是我的手下人,但也是我的兄弟朋友啊!我們天地會就是這樣的。”

    金內官感動的看了眼韋寶,雖然韋寶的舉止並不很顯得貴氣,但畢竟是他現在的主人了,能這樣對待他,是他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事情,又怎麽能不被感動?

    “來啊,坐下說話,難道你以前侍奉的主人從來沒有人邀你一起吃過飯,喝過酒的嗎?”韋寶笑問道。

    金內官搖了搖頭:“宮廷規矩是很嚴格的,世子或王,在心情好的時候,多跟我們做奴婢的多說兩句話,已經是很大的恩典了。”

    “那以後你在我身邊,恐怕經常有機會與我一起吃飯。我就喜歡你這種有點藝術家氣質的人,尤其是長者!”韋寶道:“別推辭了,這是我的命令。”

    聽總裁說出是命令,金內官這才勉為其難的,側著身子坐好。

    韋寶高興的點了點頭,他很高興,他並不指望金內官是個什麽諸葛亮一般的人物,也不指望他是什麽官場能手。但是韋寶可以肯定這個金內官博學多聞,對於朝鮮王朝很熟悉,對官場很熟悉,這就足夠了。

    很快酒菜就上來了。

    今天打仗,雖然軍營破壞挺大的,好在囤積了不少食材,而且,附近的朝鮮王室行宮並沒有遭到破壞,吃喝不愁。

    韋總裁又有隨行的幾名大廚,做菜做飯的速度很快。

    這裏的條件甚至比遼南都要好的多,都快趕上韋家莊了,這讓韋寶很高興。

    韋寶與金內官談的話題主要圍繞光海君,圍繞光海君時期的朝鮮情況。

    韋寶雖然大概了解了一點點,但是很多具體情況並不清楚,從金內官這裏得到的,將是第一手資料。

    而且,多了解光海君和朝鮮的情況,將為韋總裁與新的朝鮮王李倧打交道,奠定很好的基礎。

    光海君在位時期,雖然基本維持對明朝的事大主義政策,但內心已頗存芥蒂。

    光海君還是世子時,明朝就屢屢打回朝鮮的討封,即位之後,明朝依然不肯鬆口,派遼東都司嚴一魁、自在州知府萬愛民前往朝鮮調查,光海君花費數萬銀子才搞定此事。

    冊封光海君問題還在糾結時,廣寧總兵李成梁提出趁朝鮮兄弟相爭,占領朝鮮,設為郡縣的建議。

    此事亦在朝鮮引起恐慌,後來言官宋一韓等彈劾李成梁圖謀世守朝鮮,明神宗也不予批準,這場風波總算有驚無險地過去了,但這些不快使得光海君對明朝懷有深深的戒心。

    光海君年間雖然與日本展開貿易,卻要關閉同明朝遼東方麵的中江開市,此事被明朝遼東都司阻止,造成了遼東方麵與朝鮮的矛盾。

    鎮江遊擊丘坦更是多次指責朝鮮懷有異圖,惹出許多麻煩,一直持續到明朝征兵助剿的前夕,都是因為光海君要關閉互市引發的。

    此外,光海君年間明朝七次遣使東來,其中五次都要朝鮮賄賂數萬兩白銀,因此接待明使成為朝鮮的沉重負擔。

    萬曆四十六年(1618),明朝要求朝鮮出兵助剿努爾哈赤。

    光海君本來就對明朝不滿,他一方麵深知朝鮮國力羸弱,另一方麵也預料明朝難以成功,所以不想出兵。

    但備邊司諸臣都認為出兵是朝鮮作為屬國所應盡的義務,宣稱“與其得罪於天朝,寧得罪於聖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