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719 熊廷弼當初到底有沒有給四萬兩銀子】(3/5)

作者:軒樟字數:17060更新時間:2019-09-07 23:54:53

    結果,一個不懂軍事的文官袁應泰成了遼東經略,直接導致了沈陽陷落,其本人也戰敗身死了。

    熊廷弼倒黴的第二個原因,熊廷弼不慎卷入黨爭。

    明末朝政腐敗,黨派林立,黨爭迭起。

    以原吏部郎中顧憲成為首,一批下野官吏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諷議朝政。一部分在職官吏如趙南星等也遙相應合。東林黨因此得名。

    與此同時,另有一批官吏士紳組成浙、齊、楚、宣、昆各黨派。

    這些黨派既互有矛盾,又互為利用。

    其中,以東林黨人勢力最為強大。

    起初,乃是東林黨與齊楚浙三黨之爭,後來則演變為東林黨與閹黨之爭。

    到明熹宗天啟年間,東林黨人得勢,浙昆宣各黨派受排斥。

    於是,以魏忠賢為首的閹宦便與浙齊楚宣昆各黨中的一部分人結成聯盟,被東林黨稱為“閹黨”,異軍突起,形成了直接對抗。

    照理說,熊廷弼原為楚黨,與東林黨人並不是一路人。

    但是,當時的東林黨代表人物楊漣等人,突破門戶之見,曾在遼東軍事等問題上為熊廷弼說過好話,熊廷弼同後來的所謂“東林黨六君子”,也有不錯的個人關係。

    這一切,為其最終的殺身之罪理下禍根。

    或許,人稱“九千歲”的宦官魏忠賢的思路也是簡單的,政敵擁護的,咱就要堅決反對。

    明史說:“天啟元年,沈陽破,應泰死,廷臣複思廷弼”。也就是說,袁應泰一死,遼東戰局告急,“煙火斷絕,京師大震”。

    滿朝上下,這才想起熊廷弼來。甚至有人感歎:“使廷弼在遼,當不至此。”於是,熊廷弼被召出山,重任遼東經略。

    然而,閹黨們不放心,“搭班子”的時候,生生替他配了一個叫王化貞的巡撫。

    這個人,明史有評價:“化貞為人騃而愎,素不習兵,輕視大敵,好謾語。文武將吏進諫悉不入,與廷弼尤牴牾。”

    熊廷弼雖為遼東經略,卻無實質的兵權。據說他可以調動的人馬,僅有離京時帶的京營五千人。

    而王化貞則握有實權,其好大喜功,盲目冒進,與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大相徑庭。

    明史說:“廷弼主守,謂遼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廣寧多間諜可虞。化貞一切反之,絕口不言守。”

    畢竟,今日之遼東,早已不是十年前的遼東了。

    應該說,熊廷的策略是正確的。

    然而,熊廷弼與王化貞之間,雖說是上下級關係,可是王化貞自恃朝中有人,根本不把熊廷弼放在眼裏。

    這一切,直接造成了廣寧兵敗,致使遼東盡失。

    兵敗問罪,朝廷震怒。自然要下令處置敗軍之將。

    王化貞的責任是主要的。

    明史記載:“二月逮化貞,罷廷弼聽勘”。

    一個是逮,一個是勘。

    顯然,朝廷對兩人的定罪是有差別的。

    然而,最後的議決卻是“廷弼、化貞並論死”。

    這時候,又出了一件事情。

    就是熊欣兒現在對韋寶說的事情,熊廷弼為保命,曾托汪文言向魏忠賢行賄,數目不小,四萬兩。

    然而,熊廷熊並不是一個貪官,他根本拿不出這筆錢,“既而背之”。

    於是,“魏忠賢大恨,誓速斬廷弼”。

    第三個原因,乃是熊廷弼的性格所致。明史說:“廷弼身長七尺,有膽知兵,善左右射。自按遼即持守邊議,至是主守禦益堅。然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此評價,甚為形象。也就是說,熊廷弼的脾氣不太好,有才之人大抵如此,遇事特別容易激動,也因此得罪不少人。

    當然,有些人是無意中得罪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