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743 抓漕運總督李思啟】(3/5)

作者:軒樟字數:14066更新時間:2019-10-04 23:58:49

    最關鍵是,韋寶覺得魏忠賢沒有那麽狠辣,通過這段時間對於大明朝這些人的了解,韋寶覺得他們做事還是有秩序,有一定法度的,凡事喜歡弄個自欺欺人的罪名。

    從準備,到執行,一般都要一定時間,像是老人家打太極拳一樣,很少有搞閃電襲擊,一下子動手的時候。

    韋寶上午若無其事的在都察院衙門辦公,中午一散衙,便悄然帶著林文彪和郭文亮,以及一百都察院的差役,分幾批悄悄的出了京城,直接趕赴通州馬駒橋鎮。

    馬駒橋是經曆了由地名到橋名、又由橋名到地名漫長的階段,有悠久曆史,是京師到通州的一處重鎮。

    公元618年前後即隋末唐初時,大運河北段即水濟渠流經涼水河中段,那時,馬駒橋地區是豐盛的草場,當朝在此放養大量的軍馬。

    為了便於管理,對公馬、種馬、仔馬(馬駒)分養分牧。馬駒橋地區是仔馬馬場,管理仔馬的軍民建立了村落取名“馬駒裏”,“馬駒裏”緊挨涼水河南岸。

    當時河上搭設了一座簡易的木橋賴以南北通行,此橋因“馬駒裏”而得名“馬駒橋”。

    星移鬥轉,到了明朝英宗年間,“馬駒裏”已發展成商賈雲集的小鎮,又加上與地處皇家獵場的出口棗東紅門隔河相望,明英宗朱祁鎮狩獵之餘,出東紅門過馬駒橋到馬駒裏逛街看景,十分消遣。

    一年夏季,明英宗狩獵後又出東紅門想去馬駒裏看看。突然間,烏雲密布,雷電交加,大雨如注。隨行人報:“涼水河水猛漲,衝垮了馬駒橋。英宗十分掃興,轉念又想,馬駒裏如此繁盛,應該修一座像樣提橋,方便百姓更方便自己。

    於是,他對隨行的大臣們說:“馬駒裏修橋,國庫無幣銀可撥,我帶頭掏腰包,算作辦點善事吧。”

    皇帝出資,大臣們哪個敢怠慢,爭相解囊。當時的著名皇家土木巨匠蒯祥願義務設計。由於是皇帝帶頭集資,加之蒯祥的設計,一座九孔石拱橋於天順八年,即公元1465年建成。

    英宗親賜“宏仁”橋。可老百姓仍習慣稱之“馬駒橋”,一些鄉紳土豪也模棱兩可地叫它“宏仁馬駒橋”,橋出了名,馬駒裏也隨之改叫馬駒橋鎮。

    馬駒橋是北京東南郊的一個大鎮,西北距北京舊城40裏。這裏有一條大河,名涼水河,實為魏晉北朝時期和元明時期的永定河故道。

    河上有渡口。

    韋寶得到的情報是,漕運總督李思啟每日與一幫官員和富商在這裏乘坐花船玩耍,一抓一個準。

    雖然大明對個人生活這方麵管的很寬鬆,但官員們也是有約束的,沒有人問沒什麽,一旦有人揪住不放,也是犯了大明律的大罪。

    官員知法犯法,古來有之。

    一眾差役微服偷偷出了京城,到了涼水河邊候命,這個時候,依然沒有換上差役服,都在等著韋大人的命令。

    韋寶則與林文彪和郭文亮坐在一處涼亭邊上飲茶,隨行的,還帶了兩名禦史,這兩名禦史都有東林人的背景。

    雖然都察院和大理寺被韋寶全麵整頓了一遍,人員幾乎都換了新的,現在留下來的東林官員非常少。

    但兩個衙門合起來,還是有二三十人的,而且這二三十人基本上都是清流,為人剛正不阿,死腦筋的那一類。

    韋寶什麽人都留了一些,東林這類清流留了一些,還留了十幾名鐵杆閹黨,像榮克勤的兒子榮正語,依然在都察院當禦史,韋寶沒有動他。

    不過,這些不聽從安排的,不服從韋寶構建的都察院和大理寺、南院北院一套管理計劃的,一律被架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