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750 朱由校讓韋寶讀奏本】(2/5)

作者:軒樟字數:13154更新時間:2019-10-13 04:41:00

    但韋寶現在不會提出這樣的建議,韋寶並不想把明朝的問題都攬上身,而且憑他目前的力量,他也沒有資格攬上身。

    明朝的法律規定是,隻要被言官彈劾,首先立即要寫辭職報告,然後在家裏帶著,聽候調查審訊。

    如果被彈劾的官員罪狀屬實,自然是準備接受處罰。

    如果最後證明此官員的確是清白的,皇帝就下旨慰留。

    但是無論結果如何,言官是不受任何處罰的。

    所以,言官風聞奏事,殺傷力很大,要是存心整你,就算到時候要不了你的命,也能讓你體麵、尊嚴、意氣、朋友、親人盡失,不死也得脫層皮。

    奏折一上,皇帝不留中的話,就得上疏自辯,證明自己的清白。不死也得脫層皮。

    即便魏忠賢此時已經權傾天下,一言九鼎,麵對一幫言官集體發難,依然很麻煩。

    李鴻章對這些有個很準確的見解,他說言官製度,最足壞事。故前明之亡,即亡於言官。此輩皆少年新進,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實得失、國家利害,但隨便尋個題目,信口開河,暢發一篇議論,藉此以露頭角;而國家大事,已為之阻撓不少。當此等艱難盤錯之際,動輒得咎,當事者本不敢輕言建樹。但責任所在,勢不能安坐待斃。苦心孤詣始尋得一條線路,稍有幾分希望,千盤百折,甫將集事,言者乃認為得間,則群起而訌之。朝廷以言路所在,又不能不示加容納。往往半途中梗,勢必至於一事不辦而後已。

    後世的民間曆史討論中,有一個廣泛的誤解就是言官代表正麵的、清廉的進步力量,皇權代表反動封建專製勢力,他們之間的鬥爭是革命與反革命的關係,是民主與獨裁的關係。

    這是長期受話本雜劇熏陶出來的好人壞人二元史觀,非常片麵。

    事實上禦史、言官這種崗位,其設置初衷就是“監察百僚”,是皇權用來製衡文官集團的產物。

    曆代的諫議大夫、禦史中丞、都察院都禦史等職位在組織關係上都是和宰相、中書、內閣平行,而直接對皇權負責的。

    所謂風聞奏事、彈劾官員就是行使這種權力的手段。

    被彈劾的官員無論官位高低,若無來自皇帝或者同黨的回護,很有可能麵臨政治聲望甚至權力受損的結果,因為背負彈章而離開朝堂職位的大臣,曆代皆有。

    君主專製程度高,意思是集權程度加強,也就是說決策權更加收攏,然而囿於古代的技術手段落後,主要是信息傳遞手段落後,絕大部分君主都無力把所有事務親力親為,甚至連直接對執行者下指令都做不到。

    因此君權還是要依賴於文官集團去執行自己的決策。

    所以明清專製加強,隻是說在決策環節本身,從程序上講,文官集團的發言權重較之宋代有了明顯下降,但實際上在執行層麵,集權的效率是有頂點的,是會衰退的。

    明末清末都出現了文官清流把持決策的情況。

    言官的活躍程度和君主集權程度既不是正相關也不是負相關,因為所謂的禦史彈劾本質上是個鬥爭手段,君權與文官鬥爭,會要用到它,文官集團內部的派係鬥爭,更會用到它。

    言官的活躍程度隻和鬥爭烈度有關,和誰把控鬥爭方向,完全無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