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794 靜觀其變的李精白】(2/4)

作者:軒樟字數:9680更新時間:2019-11-21 22:01:45

    這種地形,極易土匪和強盜往來。

    山東丘陵的等高線非常稀疏,雖然山勢連綿,但山與山之間交通孔道非常多。

    官軍若是以大部隊追捕盜賊,盜賊船小好掉頭,能夠迅速利用低矮丘陵四散躲避。

    畢竟山頭都不高,翻越一個五、六百米的山頭也就在40-50分鍾之間。

    如果騎馬,山路不陡,更能迅速逃跑。

    以章丘、萊蕪交界處的錦陽關為例,該關雖然號稱齊郡南境鎖鑰,細察其地,錦陽關山體坡度不到20°,山脊線平緩,山穀寬可行馬。

    如果從山側越關,人甚至可以騎馬行進。

    隋末齊郡章丘群盜王薄、孟讓等,他們最初盤踞起事的山東長白山就是典型的低矮丘陵。

    該長白山在山東濱州與濟南交界一帶,西距古齊郡僅一百二十餘裏。

    王薄率義軍屢屢襲擾齊郡、章丘等城,官軍剿捕數次戰敗。

    個中原因就是,義軍起事之初人數不多,能勝則戰,不勝則退,散入丘陵山區,大部隊追捕極難。

    即使化整為零追上了,又無形中削減了數量優勢,剿殺很難取得勝績。

    這種情況,決定了山東盜賊在交通方式上更多依賴馬,以提高機動速度。

    馬越多,名聲越大,留給官方和民間的印象就越深。

    故而山東馬雖然不多,但一旦被盜賊搜羅到馬並發展成馬隊,極易造成響馬橫行的假象。

    魯西和西南地形又有不同。魯西南屬黃淮平原地貌,黃河自魯西南進入山東,古黃河經常改道或決口。

    古代氣候條件與近代並無多大差異,治黃技術更是不如,決口勢必更多。

    再加上古時魯西湖、澤甚多,隋唐之前,黃河下遊的一個巨大湖泊,隋唐以前,這個大湖南北三百餘裏,東西一百餘裏,從現在的巨野縣城向北一直到現在的梁山縣北。

    五代以後,由於黃河屢次決口衝擊,湖麵被淤積,由南向北逐漸幹涸,現在的巨野、鄆城、嘉祥及梁山南部,淤積成了平地,北部則成了梁山泊。

    《水滸傳》描述的梁山聚義雖然有很多想象成分,但確實也反映出,河網交錯、湖泊密布,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盜賊竄伏來往。

    山東之盜,總體上膠東較少,魯中和魯西較多。

    同省而有如此差異,主要是受氣候和農業條件影響。

    山東中西部是傳統農業區,洪水、澇漬和幹旱災害都很頻繁和嚴重。

    清代268年中,山東出現旱災233年次,澇災245年次,黃運洪災127年次,潮災45年次。

    更要命的是魯西南是傳統的人口密集區。

    黃河入魯第一站曹縣,隋末義軍猛將單雄信、唐末黃巢的家鄉,幾乎都是受災專業戶,每逢大災,便要出現大規模饑荒。

    當地流傳過一段順口溜:“一年決,二年荒,三年四年吃不上。”

    頻繁決口導致黃泛區農民無法生活,要麽流浪他鄉,要麽群起為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