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795 布衣之怒】(1/5)

作者:軒樟字數:18668更新時間:2019-11-21 22:01:46

    “最主要還是韋寶一下子裁掉了那麽多世襲兵將,足足七八萬人,這些人一旦安置不好,都會變成響馬!長期吃軍糧,不用勞作多舒服,給了田地也不願意耕田做農民。”李麟蓀道

    李精白笑著點點頭:“是啊,山東的事情不好辦,所以咱們要靜觀其變,由著韋寶去折騰啊。”

    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頭搶地;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

    在河間府、滄州府、山東、登萊地界上,韋寶現在就算是天子了。

    雖然麵臨資源分配的巨大難題,但韋寶還是做出了他暫時的選擇,或者說是一貫堅持的立場,將老百姓放在第一位。

    當然,因為實力原因,暫時隻能將漢族老百姓放在第一位,對於朝鮮兩個道,還達不到保障要求。

    隻要不主動進攻建奴,隻是防禦的話,遼南基本上可以自保,建奴基本上不可能攻入遼南。

    麻煩的問題還是在河間府、滄州府、山東、登萊,幹旱,饑民遍地,雖然奪取了之前一大批預備囤積居奇的糧食,可也不過八千石左右,全部用於救助災民都很困難,更何況還要養活六萬多大軍。

    不過幸好韋寶在狠狠打擊地主階層的同時,獲得了大量金銀。

    韋寶一麵繼續讓人加快盤查各地土地,一麵讓人上兩廣和南直隸買糧。

    華夏在後世的糧食主產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蘇、安徽、黑龍江等十三個省份。

    在大明這個時代,遼東忽略不計了,因為小冰河紀的自然因素,加上建奴不斷入侵,根本沒有種植糧食的條件。

    遼西隻能算勉強維持本地生計,沒有多餘的糧食,遼南尚在開發之中,雖然廣泛種植了耐寒耐旱作物,但也僅僅隻能維持本地不挨餓。

    因為韋家莊、遼南和朝鮮兩個道,這些天地會直轄地區已經有六百萬老百姓了,六百萬人吃飯可不是小問題,韋寶能做到暫時做到不餓死人,已經算是奇跡。

    北直隸的糧食供應也基本上是自給自足,山東和河南,又是黃河災害,又是冰河紀,情況也差不多,隻能自給自足,山東的情況稍微差一點,因為響馬太多。

    吉林和黑龍江,在明末尚未得到開發,在清末都沒有得到怎麽開發,還是後麵新中國以後,才有了開辟北大荒,千裏疆域變成糧倉,顯然,韋寶這個時候不可能把手伸到吉林和黑龍江去,建奴不答應。

    蒙古的糧食也與韋寶沒多大關係,蒙古部族之間戰禍不斷,蒙古部族還要對抗建奴,不但自給自足困難,甚至還要依賴大明朝廷供應。

    江西、湖南、四川、湖北、南直隸包括安徽和江蘇,這些地方,韋寶的手根本伸不過去,隻能設法去南直隸買糧,而絕對沒辦法擴張地盤,擴張勢力範圍。

    那裏的地主階層勢力還太過龐大。

    所以,山東對於韋寶來說,是一個大窟窿,若是要管老百姓,不但要治理黃河,要救災,還要剿匪,三樣都不能落下。

    這三樣都要耗費巨大的銀子和糧食。

    尤其是治理黃河,千百年來,直到新中國強大之後,黃河才被治理穩定。

    黃河是世界上最難治理的大河,素來“善淤、善決、善徙”,曆史上曾“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從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間,黃河下遊共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其中重大改道5次,影響北達天津、侵襲海河水係,南抵江淮、侵襲淮河水係,縱橫25萬平方公裏。

    水患所至,“城郭壞沮,稸積漂流,百姓木棲,千裏無廬”。

    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陽銅瓦廂衝開險工,造成決口,北徙奪大清河由利津入渤海。

    1938年,果政府在鄭州花園口扒開黃河大堤,致使黃河再次南泛長達8年多,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千餘萬人受災,直到1947年才在花園口堵口,黃河複歸故道。

    黃河治理,曆來是安民興邦的大事。

    曆史上,為了把黃河治好,多少有為君主宵衣旰食,河工百姓舍生忘死,進行了不懈探索。

    但長期以來,受生產力水平、社會製度、人為破壞等主客觀條件的製約,黃河屢治屢決的局麵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改觀,黃河安瀾的美好願望一直難以實現。

    一部艱辛的治黃史,濃縮出中華民族的苦難史、奮鬥史、治國史。

    從被動到主動的曆史性轉變,在原本的曆史中,也隻能是發生在新中國手裏。

    黃河治理的千古難題曆史性地交到了新中國手中,1946年,成立了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翻開了人民治黃的新篇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