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846 果斷的努爾哈赤】(4/4)

作者:軒樟字數:11804更新時間:2020-01-12 04:49:16

    且從壬辰戰爭的情況來看,使用半覆蓋馬鎧的重騎兵,衝擊日軍這樣質量較低的步兵方陣,穿透力、破壞性依然可觀。

    由於蒙古人的馬匹數量優勢,能夠快速聚集優勢兵力犯邊,迫使明軍騎兵必須具備以寡擊眾的能力。明軍騎兵訓練時重視夾槍衝擊的訓練。

    《武藝圖譜通誌》載:“柄長十五尺,其法初出馬。右手執轡。左腋挾槍。作新月上天勢。右手執前。左手執後。高擧過額。換執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左後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後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前一刺。仍作弄槍。右內揮一次。左內揮一次。如是者無定數。”

    顯然,集群持槍衝鋒的明軍騎兵,其勢如槍山密林,森森而至,能令偏向於機動作戰,不擅長打硬仗的蒙古人恐懼。嘉靖十三年(1534年)二月,總兵王效以800精騎擊退萬餘蒙古人,類似的戰績在明朝曆史上不勝枚舉,大將馬芳甚至多次率精騎深入蒙古高原,擊敗蒙人優勢兵力甚至俺答汗本人。

    由此可見,明軍騎兵的決死突擊戰術是很有效的。而遼東軍、關寧軍中既有大量精銳家丁騎兵,也有享受朝廷財政傾斜的常規騎兵部隊,其騎兵戰鬥力應當是可觀的。其中雖然有一部分蒙古人,絕大多數還是漢人。那麽,明軍騎兵對建州作戰表現如何。

    按《明史·賀世賢傳》:世賢駐靉陽,聞變,疾馳出塞,得首功百五十有四級,進副總兵……鐵嶺被圍,世賢馳援,城已破,邀獲首功百餘級。泰昌元年九月連戰灰山、撫安堡,獲首功二百有奇。

    賀世賢數次以小規模的騎兵部隊發起突擊,擊敗後金,史稱“數角鬥有功”,顯然這些戰績是通過近戰格鬥獲得的,且其中一些戰鬥對手很可能是努爾哈赤本人。賀世賢斬首接近500,而斬首往往少於實際殲敵,殲滅女真人當在千人以上。雖然建州步兵善戰,但賀世賢的戰法以突襲為主,建州步兵未必能成列對抗。

    如鐵嶺之戰,應當是趁建州軍剛剛攻破鐵嶺,突然從背後襲擊,以強悍的衝擊力斬殺敵軍。由於明軍重騎兵使用半覆蓋馬鎧,負載較輕,反而利於在作戰後快速脫離。

    廣渠門之戰時,袁崇煥率領9000名關寧軍精銳騎兵疾馳至京師,以下馬作戰為主的方式打退至少一萬以上的後金兵,則證明關寧軍精銳騎兵的步戰能力也可圈可點。

    由此可見,雖然沒有全覆蓋的馬鎧,但“關寧鐵騎”應當是一支類似唐朝重騎兵的部隊,既能騎射,更強於格鬥,其決死衝鋒威力甚大,下馬步戰戰力亦可觀。

    在鬆錦大戰後,吳三桂以較少的兵力和資源,仍能堅守寧遠兩年,多次挫敗滿洲的進攻,也顯示出“夷丁突騎”作為關寧鐵騎的餘暉,戰鬥力是可觀的。

    不過,明末極為腐敗,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加上內憂外患,關寧鐵騎在內的精銳騎兵雖然強悍善戰,但實際戰兵數量終究有限。

    而軍事化運轉的建州,在步、騎、炮的配置上則全麵均衡。加上中樞指揮的失誤,明王朝仍然對後金往往戰敗。

    即便如此,李自成攻克北京的時候後金甚至未能拿下寧遠,是吳三桂主動放棄寧遠入駐山海關。

    由此而論,雖然“關寧鐵騎”就算是在編製上並不存在,但關寧騎兵確是明末的強兵。

    當然,這些事情都是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現在建奴和努爾哈赤,不畏明軍,也不畏寶軍。

    43631/487350637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