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858 地雷戰】(1/4)

作者:軒樟字數:9820更新時間:2020-01-24 08:27:00

    韋寶在考慮與建奴和談的時候,幾乎沒有怎麽猶豫,韋寶是很想和談成功,不想建奴阻礙自己發展,不想與建奴對耗。

    因為韋寶知道曆史進程,擔心的點並不在建奴那邊,而在大明內部。

    當時明朝的兩線作戰,使注意力不能專注於一處。

    資源本來就不足以支撐國家,又兩邊一起大放血,再強的體質也得倒下。

    農民軍有幾次在明軍的圍剿下瀕臨絕境之時,均恰逢清軍再次進攻京薊,因而得以恢複發展,最終大明被由農民軍內部攻破首都而滅亡。

    而在遼東戰場上,崇禎十四年的鬆錦大戰之敗,使得其“九塞之精銳俱失”。

    十多萬精銳部隊陣亡沙場,遼東從此僅剩吳三桂所屬的三萬步兵騎兵混合編隊,關寧防線徹底崩潰。

    隻剩下孤零零的山海關。

    也讓明王朝喪失了最後一支完整的精銳部隊。

    當然,當時的形勢下,也難以避免兩線作戰。財力不足,無力招撫,而與清議和,一則違祖訓。

    二則清方的誠意也值得懷疑。

    宋亡殷鑒在前,因此議和也恐無出路。

    新經濟因素與舊國本的衝突也日益嚴重,隨著“一條鞭法”的實施與倭寇的蕩平和“海禁”的鬆弛。

    明後期東南地區的新經濟因素不斷發展,即所謂“資本主義萌芽”。

    而江南地區工商業的蓬勃發展,與傳統上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的衝突必然存在。

    萬曆年間,明神宗萬曆皇帝為解決國庫不足與宮廷消費不足的問題。派出“礦監稅使”四處斂財,這種禍國殃民的掠奪式征稅,尤其受到了東南發達地區工商業者的強烈抵製。

    江浙工商業者與民眾對其的抵製甚至達到了武力對抗的程度。

    南直直隸蘇州地區於萬曆二十九年爆發的民變即是其一例。

    而明末東林黨崛起,某種程度上支持新經濟的發展。

    其思想主張中也有“工商皆本”,反對大征商稅。

    東林黨人鳳陽知府李三才極力反對這種行為。

    而後期東林黨要求減少對工商業者征稅,這一方麵保護了工商業的發展,但另一方麵也間接的動了“國本”。

    國本是封建體製的立國之本,即農本立國。

    減少了對工商業的征稅,導致稅種單一,就必然減少國庫收入以及對農業征稅的增加。

    後來的“三餉”更是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稅不征於東南則必稅於西北”,黃土高原的民變不僅僅是天災造成的,若國家實力雄厚,政策得當,萬不會引起此般規模龐大之起義。

    明清鼎革的結果最終也導致了江南新經濟因素的挫折。

    滿人入關之後雖仍有所發展,但受到了許多對其發展的根本性的限製。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周期率問題。

    這種新經濟因素出現並繁榮而最終未能突破農本束縛而夭折的現象,在中國出現過至少三次。

    首次是盛唐天寶年間,在傳統經濟的高度發展下,各行各業產生了許多新的經濟因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