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006 高第要撤回關外兵馬】(3/5)

作者:軒樟字數:16752更新時間:2020-05-22 03:51:37

    王家、張家在聯姻的同時還與內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馬自強的馬家聯姻,三家壟斷整個鹽業市場。

    禦史永郜春對此憤怒地說“鹽法之壞,由勢要橫行大商專利”,指的就是張四維、王崇古兩大家族。

    明朝的晉商和清朝的晉商完全不同,明朝的老晉商以官僚商人為主,他們都是明朝的最大既得利益集團。

    然而,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導致明朝經濟出現畸形狀態。

    從這個意義上說,明朝亡於官僚商人倒是可以的。

    韋寶正急於離開京城,一聽到這個消息,就更加著急了。

    因為韋寶知道寧遠之戰啊。

    韋寶雖然不熟悉曆史,但寧遠之戰這麽重要的戰爭還是知道的,畢竟是半個明粉。

    寧遠之戰是1626年,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後金與明朝在寧遠進行的作戰。

    明朝方麵稱之為“寧遠大捷”。

    此戰明軍取得勝利,後金軍戰敗,這也是首次明軍打敗後金軍。

    1621年,明天啟元年、後金天命六年,後金軍繼遼沈之戰獲捷後,又克廣寧等40餘城堡,並企圖進兵山海關。

    當遼西重鎮廣寧失陷的消息傳到京師,明廷大為震驚,上下一片慌亂,袁崇煥卻很鎮靜,獨自單騎出關巡閱形勢,回來後抨擊那種畏敵言行,並聲稱:“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

    麵對後金的淩厲攻勢,明遼東經略王在晉等人主張退守山海關,而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則主張保關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得到前往山海關巡視的明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支持。

    不久,明廷任用孫承宗取代王在晉。

    1623年,明天啟三年、後金天命八年九月,孫承宗命袁崇煥與副總兵滿桂領兵萬餘駐防寧遠。

    袁崇煥抓緊練兵屯田,按照以台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原則修建城堡,親定規製,城高3丈2尺,雉高6尺,址廣3丈,上廣2丈4尺。

    寧遠城建築成,遂為屏障山海關的軍事重鎮。

    孫承宗和袁崇煥在遼東花了很大力氣,苦心經營,才把岌岌可危的局麵開始扭轉過來。

    1625年,明天啟五年、後金天命十年夏,孫承宗采納袁崇煥建議,派兵據守錦州、鬆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等城,將遼西防線向前推進200裏,使寧遠亦有所屏障。

    十月,明廷派閹黨高第取代孫承宗。

    在原本的曆史中,高第剛一上任就要把錦州、右屯等地的防禦器械撤除,把守軍全部趕進關裏。

    袁崇煥堅決反對,高第不但不聽袁崇煥的忠告,還打算進一步放棄寧遠和前屯兩座城堡。

    袁崇煥堅決表示:“我的官職是寧遠道,我要死就死在這裏,決不離開寧遠一步!”

    高第沒有辦法,隻好讓他率領一小部分明軍留下。

    接著高第就匆忙的下令盡撤錦州、右屯、大、小淩河及鬆山、杏山等地的明軍和守城器具,退入關內。

    這個撤退命令來得十分突然,事前缺乏周密的組織工作,因此在撤退途中,人馬爭先恐後,亂成一團,連平日屯積在各地的十多萬石軍糧也丟棄了。

    老百姓平白無故地遭受逃難流亡的痛苦,在路上死亡的很多,到處聽到悲慘淒苦的哭聲。百姓怨恨,軍隊更加沒有鬥誌了。

    錦州、右屯和大、小淩河等地城堡均被放棄。唯袁崇煥申明利害,誓守寧遠。

    寧遠城位於山海關外100公裏左右,寧遠小城在1428年,宣德三年才設“衛”。

    全城呈正方形,共四個門;周長六裏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寬二丈,周長七裏八步,隻不過比“所”稍大一點而已。

    這樣的小城,無論如何不能與有精銳明軍守衛的沈陽、遼陽等關外重鎮相提並論。

    西洋大炮運至寧遠之初,同樣被放置在城外的壕溝以外。

    袁崇煥放棄了在城外結寨、與城池互為犄角的陣勢,而將寧遠所轄中左所、右屯等所有兵馬,連同城外的西洋大炮、各種守城器械和百姓一並撤回到城內,城外房屋付之一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