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028 釣魚】(3/5)

作者:軒樟字數:19254更新時間:2020-05-22 03:52:36

    後金的攻城行動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是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

    1627年,在寧錦之戰中,紅夷大炮再次發揮巨大威力,明軍大勝。

    崇禎四年,1631年正月,後金在沈陽利用俘虜過來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西洋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他們以複雜的退火、淬火程序處理火炮的不同部位,由於夷字犯上滿洲人的忌諱,紅夷大炮便更名為“紅衣大炮”。

    皇太極在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後來佟養性任總兵官,曹振彥任教官,開始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炮兵。

    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擁有六十門自製的紅衣大炮,在鬆錦之戰發揮極大戰力,連破明軍據守的塔山、杏山二城。

    順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在入關戰爭中出擊潼關,李自成的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達,堅守不戰,次年正月,又以紅衣大炮重創李自成的大順軍,李自成流竄至湖北通山縣被害。

    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軍調集紅衣大炮轟擊揚州城,史可法血書告急,南明政權卻置若罔聞。次日揚州城破,史可法壯烈成仁。

    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任用比利時人南懷仁設計多種大炮,有三種型號分別是:輕型大炮“神威將軍”型,中型大炮“神功將軍”型,重型大炮“武成永固大將軍”型。載入清朝官書《欽定大清會典》。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虎門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卻不及英艦艦炮,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江陰要塞竟然裝備了萬斤鐵炮“耀威大將軍”。

    這些炮看似威武,射程和威力依然不及英艦的阿姆斯特朗炮,加之多年武備廢弛造成與英軍對抗時吃虧不小。

    十九世紀中葉是西方武器大換代的時期,火炮技術大大改進:工業革命使得武器製造業使用了動力機床,可以對火炮內膛進行精密加工;更標準化、精密化的各種配件、炮彈生產;連早已被所有國家掌握的黑火藥加工工藝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火炮射擊的理論與戰術在拿破侖的實踐中得到新的發展;因此讓當時火炮的威力、射程與射速成倍增長。

    反觀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最傳統的手工鑄炮工藝,因為管理和工藝等等原因,使當時清朝自產大炮的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頻頻,內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缺少科學知識兵勇的操炮技術比不上英軍。

    兩百年前的紅夷大炮在兩百年後已經風光不再,老態龍鍾,無法抵禦西方列強的入侵了。

    明朝前期的自製大口徑火銃在基本原理上與這些紅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裝滑膛火門點火式的,但是具體做出來就大有區別了。

    明朝前期火炮多用銅鑄造,中後期出現鍛造鐵炮,其內膛呈喇叭型,炮管單薄,以其口徑而言炮管顯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與現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銃”相同。

    而明中期引進的弗朗機炮則是一種追求射速的小口徑近戰火炮,雖然子銃的設計大幅度提高了射速,但閉氣極差的問題讓弗朗機對於重目標和遠程目標缺乏威脅能力。

    這些火炮與紅夷大炮相比火藥填裝量少,炮體氣體密封差,加速距離短,因此射程太近威力太小。

    紅夷大炮主要是銅、鐵兩種材質,以銅為材質雖然不易炸膛,不容易出現氣孔,甚至壽命也比較長等等優勢,但是費用太高是一個致命問題。

    銅是鑄幣金屬,中國總體而言也屬於缺銅國家,因此有相當大比例的火炮采用了鐵鑄。

    在中國,明朝還創造性的發明了鐵芯銅體的設計,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保持了相當高的技術指標。

    在動輒重數千斤的紅夷大炮麵前,明朝前期的火炮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紅夷大炮是16至19世紀之間的歐洲的中型艦用滑膛炮,經中國人仿製後,種類多達百種。

    其技術特征是彈藥較重,可達數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

    彈丸是以由石、鐵、鉛等材料製成的球形實心彈為主,在野戰或水戰時也可以發射空心爆炸彈。

    也可發射鏈彈、霰彈等彈藥,形製及使用方法多種多樣,是以炮彈直接撞擊目標的物理破壞為目的。

    但是紅夷大炮由於倍徑大、膛壓高,因此無法發射開花彈,也不能發射後麵出現的榴霰彈,當時的開花彈都是由口大身短的臼炮發射的,但後來改良後可以發射開花彈和爆炸彈。

    炮管長度2一3米,呈前細後粗型,口徑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徑指火門至炮口之距離與內徑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間。

    其鑄造工藝比較複雜,采用整體泥模鑄法,如果有科學的工序和法式要求,並有新型設備、儀器等輔助設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適,炸膛的幾率低,所鑄之炮的質量提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