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037 向大明朝廷索要二百五十萬兩補貼】(4/5)

作者:軒樟字數:19158更新時間:2020-05-22 03:52:41

    這就跟古典時代的貴族騎士和征召農民的軍隊構成有本質的區別。

    其中區別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裝備由國家統一配備。

    這樣的背景下,大規模裝備高品質防具基本上就是完全沒有性價比的事情--量產的盔甲穿了也會被一槍打死。

    韋總裁是支持戴頭盔的,雖然當時的技術條件批量生產有實際意義的頭盔價格太高。

    但寶軍人數少,海軍三萬,陸軍總共隻有七萬人。

    頭盔肯定要。

    歐洲這個時代的步軍,前排是有板甲防護的,這種防禦一是為了防禦肉搏戰,第二就是為了防彈。

    滑膛槍和17世紀陸續量產裝配的各種早期燧發槍已經到了百碼之外就能擊穿士兵板甲的能力。

    所以在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後期和英國內戰中,很多部隊即使是前幾排也不穿鎧甲。

    西方並不是沒有考慮過戰車,胡斯戰車就是例子。

    但是這種東西大大的拖下了軍隊的速度,更糟糕的是,當年麵對土耳其大征服的時候,胡斯戰車沒能發揮其作用,所以後期戰車在主力作戰上的作用就越來越不受重視。

    而鐵板這類的,目前沒見過,但是歐洲人進行圍城戰和攻城戰會使用類似於麻袋一般的土木工事。

    這些方式要比日本那種木楯或者竹捆要更有效率,而且日本人的鐵炮是由火繩鉤槍發展而來,實際上在威力上不如歐洲的滑膛槍,東亞幾國的火槍都是由兩牙的火繩鉤槍發展而來,隻有清代因為西征蒙古,獲得了土耳其方麵傳過來***的讚布拉式,魯密銃等樣式的***火槍。

    首先從戰略上來說,厚重的大盾牌非常影響部隊的行軍能力,製作這些盾牌也很昂貴。

    從戰術上來說,排槍時代的火槍命中率很感人,而且步兵價格便宜,沒必要給予更多的保護。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為了機動。

    因為排槍時代比以往冷兵器的機動力是革命性的飛躍,士兵脫掉了沉重的盔甲,並經過統一嚴格訓練,軍官也在陸軍學校經過係統學習,戰爭開始進入科學化,協調能力更是有了質的進步。

    在這種新的戰爭方式中,軍隊在戰場上行動更快,配合更緊密,在古代很難實現的陣型調整已經不是問題。

    軍隊為了擊垮對手一定要有強大的行軍能力和隊形變換能力,體現在根據戰場情況隨時快速進行隊形變換,隨時可以調轉方向排成線列射擊。

    利用機動占領地形,或者實現包抄和迂回以及支援。

    在敵人援軍趕來前通過快速行軍擊潰小股部隊,實現合圍,內線作戰這一點尤為重要。

    在進攻時,能以最快速度縱隊前進,減少進攻時部隊傷亡,或是快速拉近距離,數輪齊射擊垮對手。

    從戰術上來說近代戰爭最大的要求是火力和機動,對於步兵來說,占領有好的地形和形成兵力局部優勢比防禦更重要,而且單一的武器和裝備也讓指揮變得更容易。

    從戰略意義上,雖然近代戰爭依然是會戰,但是戰場地域已經擴大,誰能善於分配兵力,快速集中兵力,誰就能獲得戰役的優勢。

    拿破侖的幾次戰爭都是善於利用內線作戰,將不同方向的敵人逐個擊破。

    從政治上來說,國家和公民的意義逐漸擴大,國家軍的概念取代了封建領主的私兵。

    公民軍的意義在於更大的規模的戰爭,需要更多的裝備,個體精良裝備意義已經不大。

    能否給這些公民武裝裝備齊全合格武器,短時間訓練成軍才重要。

    雖然天地會治下地區還很貧窮,難以解決溫飽,但養活一支七萬陸軍,三萬海軍的常規部隊,還是能勉強顧得過來的。

    寶軍還有將近五十萬人的警備司令部級別的武裝,這些武裝是為精選常備部隊士兵準備的。

    一般是四年兵役製度,平時主要軍訓和幹活,天地會治下地區到處缺乏基礎設施建設,很多時候都是派出這些警備司令部級別的部隊去幹活,修路,修水庫,修河堤海堤,礦場,平時事情不少。

    放在山海關五萬人,那是明廷幫忙養活的,放在山東的四萬陸軍和一萬水師,也是明廷養活,這就占去了十萬。

    另外韋家莊有十萬,遼南十五萬,朝鮮十五萬。

    想要成為寶軍常規部隊的士兵,五個人才有一個有機會,而且按照規定得服滿四年兵役,在成為常規部隊士兵之後,滿一年之後,表現特別好,才有機會被選派去軍官學校學習。

    在軍官學校表現優異者,才有機會進入教導隊,在教導隊滿一年之後,才有機會進入到總裁衛隊,在韋總裁身邊執行護衛任務一年,然後才回歸部隊帶兵。

    寶軍已經有了一整套完整的軍事製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