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5)

作者:軒樟字數:更新時間:

    這世上應該沒有人喜歡當亡國奴,晉商也一樣。

    但晉商和東林黨在客觀上,狠狠的推了大明一把,把大明推入了萬丈深淵。

    東林黨要求在關外增兵,鞏固開拓關寧錦防線,不讓孫承宗多年的努力成為泡影。

    閹黨覺得除留下便於據守的寧遠城和覺華島,盡數撤走關外大軍,以縮減軍費開支。

    韋寶的防禦思路與閹黨其實是一致的。

    但韋寶不讚成全部撤走,韋寶的思路是山海關守軍五萬,薊州兩萬,關外三萬,重點防禦幾個城堡。

    事實上,現在的薊遼防務就是按照韋寶的思路執行的。

    隻是不知道為什麽,魏忠賢似乎覺得十萬人還多了。

    韋寶明白魏忠賢是怎麽想的。

    魏忠賢其實知道韋寶完全控製了山海關的兵馬,甚至可以說,山海關的駐軍,已經淪為了韋寶的私家軍隊。

    這一點很難改變。

    與其如此,不如進一步撤軍!

    把關外的三萬大軍也一並砍掉,等於將遼東防務一起打包給韋寶和吳襄管了,朝廷基本上不管了,每年七萬大軍的軍費,大明朝廷還是負擔的起的。

    所以,東林黨是無腦極左思想,站著說話不腰疼,隻會空談。

    閹黨是極右思想,撤軍撤的有點離譜了。

    隻有韋寶的思路是靠譜的,取中間值,用有限的兵力防禦,與建奴拚消耗,打持久戰,拉鋸戰,不再投入,也不再縮減。

    關寧錦防線其實在韋寶看來,很雞肋,在天啟時可能有用,崇禎時完全無用。

    因為這就不是一條防線,孫承宗提出在遼西修建堡壘群,是用來進攻的,目的是縮短後勤線,一步步往前擠壓。

    他自己給天啟的奏疏裏講得明明白白,後來兵科給事中李魯生彈劾孫承宗時也講得很清楚:“從古征戰未有陳師境上數年不進者,亦未有去敵既遠虛設十餘萬之眾坐食自困者,有之則守戍之眾而非進取之旅也。”

    這段話在說的就是孫承宗的戰略目標。

    如果孫承宗修堡壘就是用來防守,李魯生也就不會這麽彈劾他了。

    說白了,孫承宗就是告訴大家要修城往前打,結果打不出去,十幾萬人天天在前線花錢,完全背離了孫承宗當初對朝廷的承諾。

    孫承宗的戰略走樣了,把進攻搞成了防守。

    孫承宗此戰略可行的前提有三個,第一,明朝在遼西必須有足夠可用的野戰部隊,軍隊有能力進攻;第二,西翼必須籠絡住蒙古,必須讓蒙古人親明;第三,東翼必須有力量襲擾後金,登萊水師,東江,最好朝鮮也能配合。

    孫承宗在天啟朝提出這一戰略時,第二和第三個條件基本成立,第一個條件不成立,所以說可能有用。

    但用處不大,勞民傷財,沒有什麽效果。

    所以,韋寶其實一直與孫承宗的軍事觀點不契合,甚至有無法調和的矛盾。

    孫承宗上任後花了大量時間組織軍隊練兵,但局勢的日益惡化打破了他的幻想。

    明朝已無能力短時間內組建一支可與後金野戰抗衡的可用之兵,孫承宗這時才發現遼西的水很深,同時也意識到了朝廷的財政問題,拚命地辭職要走人。

    去職後的孫承宗改變了自己的想法,開始反對修建錦州。

    其實,在孫承宗回到老家之前,已經被韋寶的能力和實力征服了,認可了韋寶的防禦策略。

    在原本的曆史中,十三年後到遼西調研的洪承疇也反對在錦州大興土木。

    韋寶、洪承疇、孫承宗都看到了在缺乏野戰精兵和財政窘迫的情況下,在錦州囤積重兵有多麽的危險。

    所以關寧錦防線,在該戰略的提出者眼裏,就不是防線,是用來進攻的跳板。

    一旦不能進攻,它的作用就失去了。

    用於防守,就像李魯生說的,隻能“坐地自困”。曆史的結局也驗證了這四個字,幾百年後的遼沈戰役,也在錦州城驗證了這四個字。

    到了崇禎朝,隨著皇太極在西翼搞定蒙古,在東翼搞定朝鮮,明朝又自斷東江,另兩個前提條件也不複存在,隨後就是清軍繞過關寧錦防線的五次入關。

    此時戰略態勢已完全不同,清軍打通了兩翼,處於非常強勁的進攻態勢,對遼西形成了鉗形攻勢,遼西成了絕佳的圍點打援之地。

    明朝的最佳選擇是優先保衛關內的京畿安全,重中之重是加強薊州、山海關防線,即使清軍來攻,在家門口自己的主場決戰,後勤和援軍都有保障,也比遠在錦州的勝算要大。

    魏忠賢在這一點上,頭腦思路是很清晰的,與韋寶不謀而合。

    還死抱著錦州,實質是陷入了“銜尾蛇困局”,如此一來,鬆錦之戰被吃掉六萬精銳的結果是必然會發生的。

    實際上崇禎對此也不是不清楚,他也曾和大臣討論過要不要收縮,軍隊將領和兵部文官也多次有人上疏提出放棄錦州轉而加強薊州防禦。

    至於為什麽這個決策始終沒有做出來,有個詞叫“沉沒成本”,投入巨大,尾大不掉,圍繞遼西在邊軍和朝堂已形成了非常龐大的利益集團。

    從崇禎優柔寡斷的皇帝生涯看,崇禎就不是一個有睿識的君主。

    在韋寶看來,天啟皇帝和魏忠賢的水平是有的,至少完爆崇禎。

    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可能天賦比不上他爺爺萬曆,萬曆是懶但水平高得很。

    但朱由校比他弟弟崇禎高了不知道幾個段位。

    朱由校從十六歲當上皇帝,在位短短七年就能把那個糊塗爹泰昌一個月就砸壞的攤子給重新支起來,已經殊為不易。

    朱由校在大方向上有主見,對軍事問題不外行,對關外情況非常了解,對解決後金問題很有耐心;懂權力製衡之道。

    《熹宗實錄》看下來,會發現他和他爺爺一樣,抓大放小、拉一派打一派也算有一套。

    具體評價天啟得分兩個階段,剛登基時東林眾正盈朝,天啟不僅被忽悠而冤枉了熊廷弼,關外還因東林大草包袁應泰的上任而連丟兩陽,直至東林大佬葉向高的得意弟子王化貞丟失遼東的最後一座重鎮廣寧,明朝徹底失去遼東,可以說情勢糜爛。

    然後天啟關門放狗,清洗內政,寧錦之戰後遼西也開始收縮,後金雖拿下了廣寧,但後勤和兵力的短板使其一時間無力深入遼西走廊長期作戰,追擊廣寧潰軍時便因“大清兵追逐化貞等二百裏,不得食,乃還。”

    充分表明了當時後金軍如沿途無可搶之糧用於補給,便很難獨自支撐幾萬人的長距離行軍作戰,在後勤距離上有著致命的短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