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十六章 目瞪狗呆(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6696更新時間:2019-05-21 08:21:42

    漢陽皮草碼頭,這個專用碼頭設置時間不久,不過兩年光景,已經成為轉運長安然後出關隴右至敦煌的重要。

    這裏不僅僅擁有大量的北方皮草,諸如鹿皮、熊皮、狼皮、貂皮之類,更有千裏石塘運來的犀牛皮、鯨須、鯨皮、水牛皮等南海特產。

    其中熊皮是敦煌方麵配發給軍官的高級保暖物資,由敦煌宮出麵采買,交易記錄都是內府掌握。而犀牛皮和水牛皮,屬於鞣製好的半成品,拿到敦煌之後,再由敦煌的皮匠直接加工縫製,做成不同等級的皮甲,專門為了適應西域特殊天氣的作戰。

    尤其是西軍,當初占據磧南的時候,曾經剿匪遭遇過波斯的王屬近衛軍,號稱“死亡軍團”。

    當然軍團肯定是談不上,因為波斯大半國土淪陷,人口稠密區盡數陷落,“死亡軍團”早就投降的投降流竄的流竄,其中就有跑到西域諸國為非作歹給人做殺手混口飯吃的。

    治安戰就是這樣,考慮的不是殲滅眼中的所有生命。唐軍小股部隊哪怕裝備再怎麽精良,偶爾落單,便遭遇毒手。最後不得不讓安菩的騎兵承擔了大量的“警察”職能,這也是為什麽會有“治安官”誕生的緣故。

    而“治安官”因為作戰對象不成建製,又具備專業軍人的素質,幾番摸索之後,才選擇了皮甲,而不是重甲、板甲或者紮甲輕甲之類。

    至於對付遊牧部落,輕甲布甲甚至無甲都可以,戰鬥接觸極快,結束也快。基本都是騎兵一個衝鋒的事情,反倒是要比對付窮凶極惡的“悍匪”要容易輕鬆的多。

    又因為西域光複不久,人心未定,所以本地是禁絕甲具生產,但凡能製作甲胄的工人匠人,盡數遷往敦煌。整個西域,以皮甲為例,隻是甲具材料的出口地,而不是生產地。

    所有的西域甲具,都是從關內進口。而具備大批量生產半成品的地方,目前隻有兩個半,武漢和長安各算一個,洛陽算半個。半成品終究不算成品,所以按照律例,沒有任何問題。

    不管是政策還是說市場,武漢的皮革市場逐漸壓過長安,是不爭的事實。從貞觀十五年開始,沔州產的半成品,早就占據了關內道的大部分市場。除了內府采買之外,兵部的采購同樣是相當大的一部分。畢竟,也不僅僅隻有西域才要用到皮甲,比如福州、建州等地,為了打擊海賊及越地獠人的反派,皮甲需求量最少也是兩個軍府。

    貞觀年的府兵製還沒有敗壞,所謂虎死威風在,更何況別說李董這頭如日中天的霸主級猛虎,連老董事長這頭要死要死的“病貓”,續了一年又一年,眼下大概是撐到貞觀十八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早年皮甲還是貴的,兵部采購不劃算,但貞觀八年之後,皮甲的成本就越來越低。甚至還能做到製式統一,這就很厲害了。

    東南沿海,隻要能保證兩三個團的府兵披上皮甲,基本就是太平無事。哪怕是出現十萬人級規模的造反,也不過是五六百正規軍隨便切的事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