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十三章 神采(1/3)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14706更新時間:2019-05-21 08:21:54

    “先生,不是說要學射箭的麽?”

    “學那個有甚麽用?來,這狄粱做的麵魚,最是有味,比麥粉好食啊。”

    言罷,張大象湊在小小的土灶鍋前,用力地嗅了嗅香味,然後陶醉地看著十歲光景的少年,“再來一盤犛牛肉,嘿!”

    說到興致處,張大象搓著手,隻覺得這鍋裏的物事簡直是美爆了。

    一把細碎蔥花撒上,頓時從鍋裏盛了出來,不得少年張望,自己先撩了一筷子,嘴巴嘬的跟鯉魚似的,唏哩呼嚕也不管燙還是不燙,三七二十一,先來一口再說。

    “狄粱”吃的人少,種的人更少,傳入中國也就是貞觀朝的事情。還是李淳風托人傳到唐朝的,做了一回劣質版張騫。

    這東西就是高粱,天竺種的不少,耐旱抗澇,在天竺產量還不低,居然比稻米硬是要高一石。李淳風有鑒於此,才讓人把“狄粱”帶回唐朝。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到了唐朝,居然水土不服,產量也就是三石不到。試驗田還好隻有五千畝,要是多了,李淳風得要欠下個人情。

    怪隻怪已經到了貞觀十八年,某條土狗為了小霸王學習機,在關中地區河套地區都或多或少地非法幹擾了曆史進程。十年來增加的水利設施使得稻麥產量大大增加,以至於高粱原本的耐旱抗澇優勢,在關中地區發揮不出優勢。

    再一個,高粱米去殼不去殼就是兩個畫風。盡管說眼下的關中老農已經不稀罕三五百斤白花花大米,可吃上個囫圇飽飯才幾年?所以,一如既往的,還是會盡量地多留一些能吃的。

    以往糜子、稻麥的殼殼,也是能做成青糠餅之類的,塞到嘴裏,啃個半天也能墊吧墊吧肚子。可這“狄粱”殼子簡直糟踐人,熟了之後,聞著挺香,拉起來就慘了。指天罵娘者不在少數,儼然是腸子都被拉出來的架勢。

    於是高粱在關中,就成了雞肋,遠不如在隴右受歡迎。實在是隴右貧瘠,高粱的優勢瞬間就發揮了出來。

    不過“狄粱”的特質優點,也不是沒有人發現。比如說張大象,這麽些年別的沒長進,隻論吃喝,堪稱一絕。

    “智障大師”的詩,鄒國公子的胃,在李董遷都洛陽之前,必須是長安雙絕。

    “先生,怎麽還有牛肉的?阿耶跟我說,以前吃牛,是大罪……”

    少年一邊說著,一邊自己盛了一碗“疙瘩湯”,還多加了一把蔥花,還撒了一點胡椒麵和花椒麵。嘬了一口湯,又撒了一把青鹽,一旁張大象看他的吃法,氣的腮幫子直抽。

    口味這麽重,暴殄天物!

    “你也說以前啊,說到這以前啊……”張大象夾了一筷子略帶黑色的犛牛肉,遲遲沒塞到嘴裏,反而出神了片刻,然後接著道,“這以前啊,跟人吃喝,先生我的運氣還是不錯的。時常有牛兒知道先生我要吃飯,便去跳崖自殺。”

    “……”

    少年眼珠子鼓在那裏,一臉的不可思議,顯然是被震到了。

    “假的嘛。你這小郎,怎地當真了?”

    張大象輕輕地在他腦袋上拍了一下,“不落人口實麽,官府場麵還是要做一做的。”

    “這樣騙人真的好嗎?先生。”

    師徒二人一邊吃著麵魚兒,一邊閑聊。

    聽徒兒這麽一問,張大象一身肥肉也抖了抖:“騙人自然是不好的,可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都是場麵話嘛。大郎,你想啊,要是不騙人,那官府就要抓人了,可先生我……為師是什麽人?鄒國公之子啊,是勳貴啊,長安令敢得罪嘛?當然啊,為師不是說要仗勢欺人,也不想讓長安令這般為難。為師的意思就是,為了不讓長安令難做,所以我才騙人,這樣就兩全其美了,對不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