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十章 功勞靠撿(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8094更新時間:2019-05-21 08:23:29

    這年頭的宣州,還是有點名氣的,屬於南朝中小型世族紮堆的地方。明明東南西三麵多山多丘陵,可偏偏養活的人口還真不少。

    州治所就是那個“宣城太守知不知”的宣城,城外有山有水,是個典型的寶地。順宛溪順流而下,就能匯入蕪湖水,最終流入丹陽湖。

    老張當年奮力鼓吹的“圍圩造田”,其實並不是什麽新鮮法子,宣州諸地,但凡是有山水或是沿江的地界,都曾經用這個法子開辟新田。後漢末年到東吳建立,原本的丹陽湖還不像貞觀年這般小,它是被東吳發動民力隔斷了幾個小湖泊之後,才逐漸行成現有的規模。

    三國時期就已經開辟新田十餘萬畝,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蕪湖米”。而“蕪湖米”的年產量,幾乎支撐了整個南朝時代,老張的授業恩師,那個要死要死沒死成的陸老頭,在蕪湖水上遊,靠近丹陽湖有個名叫“黃池”的地界,還有田地二三千畝。

    這可都是老張還不認識陸老頭的時候,吳縣男爵攢的家當。

    二三千畝地,都是上田中的上田,畝產不敢說飆個一千斤,六百斤卻是有的,如此豐產,一畝地抵得上別人五六畝,說是“萬畝良田”也不為過。

    “蕪湖米”之所以產量高,自然是跟環境有關係。氣候適宜、水利發達、土地肥沃,可以說已經把稻田的產能給逼了出來。再要想跟“蕪湖米”爭個高低,也隻能是“太湖米”、“交州米”、“廣州米”“巢湖米”。

    然而這幾年因為種種原因,“廣州米”為“交州米”替代,大量的新墾田地,多是用來種植經濟作物。“太湖米”則是為“蕪湖米”替代,環太湖桑林規模,已經達到空前絕後的地步。

    貞觀十八年的時候,蘇州的糧稅,居然已經到了從扶桑進口的地步,可想而知其中的瘋狂。

    而此時的“蕪湖米”,一躍為揚子江沿岸最高糧食產區,饒是“洞庭米”“鄱陽米”同樣豐富,可畢竟地理特殊,頗有一點“山高皇帝遠”,於是舅舅不親姥姥不愛的悲催。

    朝廷的政策福利沒享受,虧倒是吃了不少。

    唯有“蕪湖米”,因為地理特殊,其對蘇常淮揚等地的重要性,大概就是“長沙米”“洞庭米”對武漢的重要性。

    宣州雖說在籍丁口並不少,但和蘇常淮揚比起來,就有點“小巫見大巫”。於是自然而然地,整個宣州最為突出的產業,並非是蘇杭淮揚所常見的絲麻器物,而是糧食。

    整個宣州,以“蕪湖米”為基石,自貞觀十五年之後,就是整個大唐最大的民間米市。

    舉凡臨近州縣,隻要是有些閑散銀錢的,為了應對朝廷糧食稅賦,都會從宣州購入“蕪湖米”。

    乃至這幾年的“蕪湖米”銷量,竟然成了一個指標風向標。當“蕪湖米”銷量大增,證明揚子江紡織業紅紅火火;當“蕪湖米”銷量下降,則說明揚子江兩岸紡織業行市有點不行。

    其中的道理,也為相鄰各州縣揣摩了三分。“蕪湖米”銷量高,說明買米的老鐵口袋裏小錢多啊,錢多說明日子好過生意好做啊;“蕪湖米”銷量低,自然就是相反的結果。

    雖說道理不能如此粗暴解釋,但拿來做個指標,還是很有意義的。

    更何況“蕪湖米”非是朝廷太倉常平倉之類官方糧倉,而是民間自發行成的大型“米市”。市場看不見的那隻加藤鷹之手,在這裏能發揮出最大的功效。

    所以不管怎麽說,宣州刺史這個位置,能是同誌最好,若不是,也不能弄個到處搞事的賤人在上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