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十三章 新酒(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7094更新時間:2019-05-21 08:23:31

    “忠義社”各骨幹或多或少都有摻合“凱旋白糖”,或者其它取個什麽“流竄白糖”“逃跑白糖”名的白糖業務,但還堅持拿來做核心產業的,並不多。

    一條甘蔗從伺候出來到收割,盡管利潤最高的的確是製糖業,然而因為皇家把持朝廷調控,精華地區的利潤,基本都被皇族王公之流瓜分。張德當年拎出來的代理人維瑟爾,如今的主要業務,也不再是發賣“凱旋白糖”。

    鄒國公和琅琊公主夫婦,如今不管是公府還是公主府,主要開銷的財源,其實是菌菇幹貨的收益。

    甘蔗葉粉碎之後隻要處理得當,是相當不錯的菌菇基料,公府後廚最出名的一件事情,就是天天都能吃到“小雞燉蘑菇”。

    雙孢菇產量不低,“口蘑”這個概念在貞觀十五年之後,也算是為時人接受。至於香菇、靈芝,主要就是做幹貨。

    原本逼格還算達標的靈芝,被弄成“批發貨”,著實惡心了不少人。

    拋開已經談不上多少的部分白糖利潤,公府和公主府雖然早就不參合具體的朝廷事務,但日子比大多數實權衙門的一把手,還要過得滋潤。

    至少侯君集在黑了一個金礦之前,日子絕對沒有張公謹過得舒服。

    尤其是遷都之後,鄒國公府的“後廚效應”得到放大,乃至皇帝也不是沒有去過幾回姐夫府上打遊擊。

    原本製糖業的殘渣,主要是用作飼料或者“零嘴”,但長溪縣蔗農或者漁民的一個“腦洞”,居然就開發出了一款新酒。

    同樣都是用到蒸餾技術,但其背後本質,有重大意義。

    國朝除了葡萄酒等果酒,大多數酒,都要用到糧食。貞觀年的葡萄酒依然不便宜,雖然並沒有“脫糖”,當然真要“脫糖”,國朝上下,大約還是會重新加一把白糖回去……

    畢竟,雪碧還沒有被發明。

    而“糖蜜”,或者說製糖業的殘餘物,它並不是糧食,在名聲上,天然要比糧食酒要好,甚至皇帝也會公開讚賞推動。

    事實上有時候為了避免被噴子噴,皇帝擺宴,咬牙也要上葡萄酒,再貴也要先堵了別人的嘴。

    可要是有了“糖蜜酒”,就能省下一大筆錢。不但賺了名聲,口袋也要輕鬆,更重要的是,按照貞觀十八年甘蔗平均畝產八十石的水準,這酒的產量絕對不會低,可以迅速平掉糧食酒的市場。

    唯一可惜的,大概就是甘蔗過了長江就產量銳減,在沒有規模化鉀肥磷肥之前,想要短時間內給甘蔗來一發入魂,難度係數太高。

    憑甘蔗的產量,能夠動搖“甘蔗酒”大肆擴張的阻力,大概就是北地大戶,尤其是掌握大量土地資源糧食存糧的世家豪族。

    論回報率,酒類銷售的利潤,遠比鹽鐵還要高,隻是因為釀酒侵占大量糧食,曆朝曆代才不得不時不時禁酒。而即便是朝廷禁酒,世家豪族也從來不會理會,“私酒”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如“五姓七望”之流,根本視朝廷法度為狗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