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十五章 混合雙打(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7326更新時間:2019-05-21 08:23:32

    “甘蔗酒”的成本優勢被進一步放大,是因為“府內釀造廠”在試製的過程中,發現如果降低標準,酒精含量控製在百分之三十左右,發酵周期隻需要一旬,也就是十天左右。

    而大曲釀造,別的先不提,僅僅是頭次發酵,就要四十天。至於產量更不必多說,何況還占用大量的糧秣,這是最為要緊的地方。

    貞觀十九年邊軍數量雖然減少了一成左右,但還是維持在二十萬上下。主要的邊軍軍府,都在是西北地區。哪怕是遼東邊軍,也多是北軍出身,幽州都督府出來的將佐不要太多。

    這些地區的地理氣候特點,導致對烈酒的需求量,是有相當的周期律的。一旦入秋,就需要常備烈酒,到冬季時,消耗量更是倍增,一直要持續到春末,草原、苔原、高原出現第一波春季的野羊、野馬、野驢群的遷徙,才算減少需求量。

    除此之外,高原地區,尤其是李靖、侯君集舊部的青海軍,幾乎是常年需要烈酒,不僅僅是要自用,鎮壓之外的招撫工作,是需要用到大量的烈酒來和蕃地豪帥交易。牛羊、藥材、皮革、女子……這些物資,除貴金屬硬通貨之外,絹布也不如烈酒好使。

    可以說貞觀朝自三年全國大災之後,哪怕明明對“糧食危機”心有餘悸,可捏著鼻子勒緊褲腰帶,也還是放開了釀酒管製。雖說還是朝廷掌控“酒曲”,但各州縣的酒類市場是極大豐富的,屬於朝廷在鹽鐵糖絹煤之外的又一大財源。

    即便隻是照二十萬邊軍,每人每年消耗十斤酒來計算,一年光邊軍消耗,就要兩百萬斤。

    貞觀十五年以來,長安好酒一斤要一貫,便宜的則是一斤二三十文,全國均價普遍維持在一斤一百文左右。

    於是不難看出,如果朝廷能夠放開了讓邊軍消耗,保底十斤酒一年,這就是二十萬貫進賬。

    毫無疑問賬不是這麽算的,隻是這種趨勢相當明顯,有現實的供需存在,天然的市場放在那裏,隻是因為社會普遍道德價值觀的製約,導致朝廷並不可能就肆無忌憚親自下場破壞“傳統”。

    長溪縣蔗農、漁民的一個小發現,它解決了相當多的問題。

    饒是曹老夫子跟老張說,“甜蔗酒”古已有之,然而前麵幾百年都沒人推廣,可見裏麵也是有相當多的困難。

    比如說甘蔗要占用水資源,要占用土地資源,等等等等,隻是恰好在貞觀朝,因為某條工科狗的亂入,不說徹底解決了問題,但肯定是降低了難度。

    老張給李董的奏章,沒有虛頭巴腦的玩意,作為“千古一帝”,而且已經走到了加強版“千古一帝”道路上的李董,他瞬間腦補出十好幾種炮製河北河南剩下那些“風流”老哥的方法。

    十九年貞觀朝,哪怕是三年大災出生的孩童,此時也十九歲了。饒是科舉這麽艱難的培育方式,也該培育出一批可以跟世家豪門懟上一懟的“國家公務員”。若非某條土狗加速了這種方式,即便按照正常發展,再有個兩三代人,國朝在知識分子和職業官僚上,就可以徹底跟中原豪門說拜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