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章 刨食之輩(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8432更新時間:2019-05-21 08:24:59

    從河南轉移清河崔氏所屬的“農奴”是個工作量極大的事情,這不是簡單的把人從河南運到揚子江,然後從漢陽碼頭上岸,就算結束。

    涉及到的事情太多,皇帝、外朝、內廷、勳貴、世族、科舉進士、中旨酷吏……從上至下由北到南,每一個層級都要打點,每一個方麵都要照顧。固然贖買清河崔氏“家生子”的人更多,但隻要武漢有什麽動作,基本上機會導致一窩蜂。

    這已經是這麽多年大唐核心地區市場的正常操作,而且還沒有律令來製約,可以說是相當的粗暴野蠻。即便張德再如何頭疼,也隻能嗚呼哀哉徒呼奈何。

    “追漲殺跌”人之常情,誰叫武漢采購成了“風向標”?蘇杭淮揚等地的鹽商、絲綢商、海商……每年進行來年規劃的時候,武漢的大宗采購,就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武漢的大宗商品采購,其訂單鮮有不公開的,當然想要收集這些公開的資料,難度係數也不小,一般的小商人小土豪,還真沒這個資格和資源來玩。但凡能夠跟進武漢采購訂單的巨商,往往都是一地巨頭,背景實力都無比雄厚,親王郡王比比皆是。

    因此當武漢準備贖買兩三萬清河崔氏所屬“農奴”時候,這些“農奴”的“價格”直接漲了三成。

    官麵上是嚴禁蓄奴的,隻是想要繞過這個“冠冕堂皇”,對於地方巨頭來說,也沒什麽難度。

    比如可以跟刑部有司勾結,判流放到xx縣;比如也可以跟工部有司勾結,xx縣需要xx工程,可調撥xx人到xx縣行苦役……

    然而這幾年流行的都不是和官府勾結,而是和皇帝直接談。當然皇帝肯定不會騎著馬就過來和你簽合同,辦事的都是陰陽人死太監。

    這個模式比較特殊,比如xx縣為了報答皇帝老子對咱們地方的照顧,決定修個廟給皇帝老子磕個頭,為皇上登基二十周年獻禮!

    百姓拳拳之心,皇帝老子乃萬民父母,看在兒女們這麽孝順的份上,不能半點麵子都不給吧。

    然後皇上一看百姓很忠心,朕很欣慰,那就準了吧。但是,地方也很艱苦嘛,不能讓地方太過耗費民力,這裏有xx罪民若幹,不若就調過去,也能緩解一下作業壓力。

    地方當然沒有壓力了,不但沒有壓力,還掏錢……

    整個流程看上去就很和諧了,這是皇帝老子跟兒女們的“天倫之樂”,外朝官僚你們管得著嗎?

    然後過個幾年,曾經在河北的xx氏,可能就成了嶺南的xx氏,畢竟,苦役也是有盡頭,早晚還得脫籍不是?但失去人身自由的這幾年,其所有的勞動產出,都成為了地方建設的收益。

    這些收益,放以前,那是絕對看不上的,曆朝曆代誰瞧得上?除非修的工程夠大,可大工程還輪得到地方,那都是中央朝廷主持工作,地方在一旁刷“666”就可以了。

    一切的變化,都源自武漢造船工業的不斷進步,船運貿易的不斷發達,核心地區市場的不斷擴大,帝國影響力的不斷延伸。

    至於其它雜七雜八的機械技術、冶金技術、材料技術、加工技術……都是進一步強化這種需求,使得這種投入帶來的收益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

    隻是,以前大部分地區都無力承擔這種投入,有些地方沒有諸如忠義社、西秦社等等“外來資本”參與的情況下,就不得不自己琢磨如何降低成本,思來想去,也就是提高勞動量,把管理成本抵消掉,最為劃算。

    在一地“百裏侯”無法直接把全縣人民群眾都弄成“勞改犯”的情況下,從外部輸入就很有吸引力了。

    說到底,這些個“朝廷命犯”,也算是中央對地方的投資,隻是從皇帝的角度來看,地方建設本身對他也是一種長期收益,於是稍微收點“孝敬”,就差不多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