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章 閃了腰(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8746更新時間:2019-05-21 08:26:16

    《河中書》除了人文學術上的意義,對貞觀朝想要通過“開疆拓土”來升官發財的軍政官僚而言,還有地緣政治上的指導意義。

    若非玄奘西行走了一遭,唐朝想要係統地了解天竺和波斯東北地區的風土人情,基本上隻能靠土鱉商人和番邦雜胡的上下嘴皮子。但玄奘給唐朝帶來的消息,也僅僅是讓唐朝內部了解到硬實力的對比。

    某某國丁口多少多少,勝兵幾千幾萬,產什麽有什麽能到哪兒去……諸如此類的消息雖然也很重要,但還不足以讓唐朝省個千兒八百萬貫開元通寶。

    但《河中書》,卻是大不一樣的,唐朝內部第一次知道,原來天竺西北,居然有個天然的大缺口,倘若用兵,從西天竺長驅直入,整個天竺諸國,就徹底暴露在了兵鋒之下。

    同樣的,隻要天竺實力足夠,也能從此地殺入波斯東土。

    在舊時代的唐朝精英看來,進入天竺是要九轉十八彎,費九牛二虎之力。但現在一看,事情並沒有那麽困難。

    更重要的是,海上絲路和西南茶馬道,也建立了聯係和商道,唐朝隻要能夠在西南地建立有效的垂直統治,即便艱苦一些,但隻要保持一軍左右的唐軍,就足夠鎮壓西南。

    河中以及北天竺,就是兩塊紅燒好的五花肉,擺放在了貞觀君臣的麵前,但先吃哪一塊後吃哪一塊,就要進行選擇。

    弘文閣諸學士不管是出於公事還是私心,都比較傾向先拿下北天竺。

    正值“戰國”的天竺分崩離析,擺放在唐朝麵前,就是天竺“列弱”,唐朝即便不能頃刻間就消化,但拿下一塊廣大土地經營為糧倉,還是有很大把握的。

    再以此為根基,反哺磧南、磧西甚至河中,屆時控製河中,後遺症也會更少一些。

    於是以魏王李泰為首,向皇後稟明厲害,表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過了這個村,搞不好天竺就會再次“統一”,到時候可能就未必能占便宜。皇後一聽,覺得很有道理,立刻將弘文閣建議發往河北皇帝行在。

    要說辦事效率,還是得看董事長。

    隻是董事長的批複,讓一幹“秘書”都是當場臉都綠了。

    因為董事長是這麽回複的:小孩子才選擇,真男人當然是兩個都要!

    你他媽在逗我?

    李董表示“河中農村合作社”和“天竺控股”都是不堪一擊的廢物,選這選那的,有這個必要?一起拿下。

    弘文閣再三表示錢不夠,到時候資金鏈斷了,可能會出事。

    李董嗬嗬一笑,工部能借錢給兵部,就不能再找一家也借一點?

    不等洛陽重臣們反應過來,忽然禮部啪的一下就捂住臉:啥玩意兒?剛才誰打我了?

    工部問民間借錢,說是要修路修地球;禮部突然也說要問民間借錢,說是要學習工部好榜樣,也蓋一間部署專科院校。

    捂著臉的禮部一幹官僚跑去工部串門,說咱們也沒有借錢的經驗,更沒有辦學的經驗,你們工部看在同朝為臣的份上,拉兄弟們一把……

    工部老大李大亮本來就一肚子氣,於是說了氣話:好啊,辦學經驗我們工部豐富的很,要不要一起給辦了?我們辦“湖南土木學院”,你們可以辦“湖南師範學院”嘛。

    理由還挺充分,因為國朝在外還要承擔“教化”,“教化”也是考績來著。可現在願意出去浪的讀書人才幾個?禮部現在要是辦了這麽個學校,學生畢業之後就去“教化”個三五年蠻夷,然後回來就給官做,包分配還不是美滋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