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三章 豪門稻草(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8176更新時間:2019-05-21 08:26:38

    自設置朝鮮道以來,北地家傳隻要有些特殊的老世族,對於“扶桑地”的念想還是很豐富的。

    盡管隔海相望,但因為渤海如今幾如內湖,聯絡遼東山東的島嶼之上,也多有登萊水師的藏兵所。北地想要前往扶桑,就不必冒險走東海,再者,南方人也不願意共享自己掌握的航線,更不要說海圖星圖以及日誌。

    朝鮮道雖然此時頗有一種“軍事管製”的意味,但皇帝“巡狩遼東”兩三年,臨走之前還弄了個平壤宮,這等於宣告此地就徹底成了東土,不會任由扶餘種、三韓種再興波瀾。

    實際上也是如此,大量的堡壘卡死了各種要道,即便民間還有人思念扶餘王,隻要起事,當場鎮壓!

    朝鮮道的意義是深遠的,因為皇帝“重視”的緣故,這就使得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最少也是以百年為單位,此地將會是刷官聲政績的好去處。

    而圍繞這政治權力,資本想要東渡扶桑,自然可以選擇在這裏給官僚們來點福利,然後跨過鯨海,直抵扶桑腹地。

    北地老世族盯上扶桑諸國的東西,絕不僅僅隻有金銀銅這些好東西。南方流求島北莊園的成功,使得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國內土地“兼並”的趨勢是可以預見的,皇帝不允許世家豪門繼續在土地上糾纏不清,那是雞也殺猴子也殺,有錯殺沒放過。

    利益受損的北方豪門縱然再怎麽不滿,麵對猖狂卻又戰無不勝的暴力機器,最終還是隻能忍氣吞聲。

    做不了強者,那就隻能揮刀向更弱者……

    不管是倭地新植的油桐,還是數年培育之後,逐漸成長起來的“糖楓”,或是杜仲、黃豆之類,倭地的環境,都有不錯的產出。

    即便以最效益最差的“糖楓”為例,王萬歲在築紫島上的據點,一個靠山莊子,每年僅僅是製糖收益,就穩定在兩百貫以上。而這些“糖楓”還不是十五年樹齡的大樹,都是一些探險隊陸續從東海盡頭搜刮來的小樹,經過幾年培育落地生根的“糖楓”青少年。

    最近幾年倭地莊園,主要還是以靠海搜刮為主,典型就是“貝紫”產出,這是倭地對唐朝出口的最高端產品,比珍珠、珊瑚、黃金、白銀都要貴重的多。

    而恰好因為地理環境,加上倭奴用起來不心疼,回報是相當驚人的。

    除了這些靠海吃海,還有走私夾帶到倭地的花椒,產量也是相當驚人。

    “三料”作物有了兩樣,就足夠吸引北地豪門搏一把。尤其是花椒,即便連年擴種,其價格還是居高不下。

    整個唐朝“三料”經濟作物中,唯有交州開發的“卡瓦哈”和胡椒,才能在價錢上比個高低。

    富貴階層是不可能嚐試過調味品香辛料之後,還會繼續享受水煮白肉、鹹菜疙瘩湯。物質享受可以說是天性,且不說胡椒、小茴香之類,僅僅是白糖這麽個玩意兒,就撬動了多少人的靈魂。

    但是北地豪族想要在鄉間搞經濟作物擴種,一個棉花都搞得焦頭爛額,皇帝卡死了每年的糧食稅賦,就算花錢購糧,遠了太貴,近了互相競爭。你能種菜發財,憑什麽我要種糧食?

    權衡之下,反倒是朝鮮道、倭地更加有吸引力。

    不了解河中變化,難不成連朝鮮道、倭地都不了解?

    加上這幾年倭奴大量出口到了中原,可以說整個倭地的行情,都是心中有數的。

    原本唯一計較的,就是倭地環境能不能有所產出。但是隨著皇帝的一個念頭傳出來,北地豪門自然就知道,倭地是可以經營一番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