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三章 舊年福地(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8018更新時間:2019-05-21 08:28:13

    要說老張在劍南、六詔,還真不是沒有門路,連龍昊這個學生都不需要用,當年為了選育滇馬、川馬,這地界不少被“諸爨”打壓的小型部族、寨子,大多都選擇了大靠山。

    隻是當時這些小寨豪帥,都把武漢這裏派出來的探險隊、商隊,誤認為是“上國天使”。

    將錯就錯之下,也算是結了善緣。

    小寨有小寨的好處,一是打交道容易,二是不必擔心做大。

    打交道容易,倒也不是小寨的特色,不管東南西北,但凡是依附在大型部落大型部族之下生存的小型部落,都有這樣的風氣。

    隻有極個別在小型部落中也是“窮橫”的,才會出現“賊不走空”的性格。

    文化交流就是這樣,探險隊探勘隊商隊帶來的,不僅僅是令人大開眼界的物資,還有通往文明世界的渠道。

    而當時武漢方麵沒有選擇暴力,把選擇權留給了這些謹小慎微的土著。

    樣板工程還是要的,模範村寨也是要的,至於“諸爨”至於“六詔”,隔三差五找個借口就是幹。

    扶持次強,打壓最強,不過是曆朝曆代的基本套路。

    如果說西南地區是一片大海,那麽這些小寨,就是這片大海中的一座座孤島,而探險隊就是一艘艘在海洋中搏擊風浪的大船。

    船不可能一直在漂,總需要停靠,而這些孤島,自然伴隨著交流,就形成了市場,變成了補給站。

    本地區的寶石、礦物、皮革、草藥、木材、貴金屬、奴隸……都會成為商品,然後跟唐人交易鹽巴、糧食、器物、布料、衣衫、鞋襪、護具……

    雖然這些小寨土著生活在萬山老林之間,可論及竹木加工、藤條加工,粗製濫造和武漢精工比起來,根本就是天上地下。

    哪怕隻是一個竹製鬥笠,武漢竹製品的加工廠,每天都能生產成百上千規製一樣的產品,而在小寨,土著老手們互相之間製作的物件,都是大小不一。

    唐朝的威儀,除了探險隊那令人驚懼的武力之外,更是這數量驚人又品質上乘的生活必需品。

    一個竹製品,小寨的能手,可能需要一天兩天三天甚至十天,才能做好完善。但對武漢出身的商隊而言,這玩意兒就是生產線上極為靠後的項目,輪到生產小件小樣的竹製品,基本都要等到大批量大單子結束之後,才會輪上。

    因為消耗的工時很少,又缺少“技術”含量,競爭對手極多,利潤就很薄,沒必要在這上麵糾纏不清。

    也算是歪打正著吧,前幾代中原王朝來宣揚威儀,大多都會用“富有四海”來形容自家,而武漢商隊,是真正把“富有四海”用實際行動來解釋的。

    拎著唐刀談友誼,效果很好,要是再弄點鹽巴,效果翻番,再弄點白糖,效果蹭蹭蹭蹭停不下來。

    於是不管“六詔”願不願意,在道路交通極為困難的情況下,武漢對劍南南部地區,其實也進行了一定範圍內的改造。

    當然這種改造並不算大,需要消磨時間,時間跨度還是兩年三年四年五年……

    因為早在冉氏在武漢叫賣蜀錦那時候,武漢方麵本著“有棗沒棗打兩杆”的心態,在諸多小寨的山林地帶,有意種植三類油桐和茶樹。造船業的蓬勃發展,早在幾年前,武漢就有了這樣的預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