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章 百年大計(1/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7740更新時間:2019-05-21 08:30:03

    烏滸河正是更名為“西媯水”,並且在一百多年前波斯和突厥的交界處勒石立碑。隔著一條河,遠方就是烏拉赫國故地,而在東北側,勒石立碑處,一座雄關矗立在寒冬的暴風雪中。

    “抄錄複印,然後燒了。”

    “是,將軍。”

    敦煌宮在冬季派人過來的目的,是為了搜集河中諸國諸部的文典。有些文典跟現在的“土著”無關,跟前任“土著”也無關,時間線拉的很長,其中夾雜著字母文字和象形文字。

    隻不過其中張騫、班超的形象,還是能夠清晰可見的。

    木鹿來的長孫衝親隨之一蘇拉,是遠西土著,且是景教教眾之一。他翻譯了一部分文典,說是這些文字可能是希臘文。

    為數不多的證據,大概就是“西媯水”原先的名字“烏滸河”,在希臘文字中的表音是“烏滸思”。

    很多文典都是木板,保存的還行。除了木板,還有泥板,泥板多是楔形文字,蘇拉認為這些文字可能跟敘利亞有關,但他一個都不認識。

    阿羅本老神父作為敘利亞人,在收到一塊泥板之後,表示也不認識,隻是隱隱猜測可能在敘利亞附近某些部族可能用過。

    因為泥板的材質看上去很眼熟。

    消息傳回河中的時候,已經開始了暴風雪,程處弼也沒有再浪費時間去求證什麽。而是讓敦煌宮派來的學者、內侍們收攏抄錄做了備份,然後就把這些文典盡數焚毀或者砸碎。

    “去其風貌”從來都不是一句話的事情,操作的過程相當的麻煩。

    比如西突厥人稱呼“烏滸河”為“達雅”,這個稱呼在唐軍地盤上是禁絕出現的。而敦煌宮請來的“西媯水”之名,其實在漢朝就已經把“烏滸河”命名為“媯水”。

    根據古土著語音反切命名是常有的事情,但如果漢朝野心不夠,大概率會命名為“鬼水”,而不會是跟“五帝之一”虞舜牽扯幹係。

    當年漢軍能夠動員土著一起修井開渠引水種田,這種“親善”的小手段,從來都是惠而不費的事情。

    隋唐英傑之所以翻開史書卻又不敢自比能夠跟漢朝一較高低,很多時候就是隋唐英傑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麽漢朝能夠用五千萬的人口去琢磨五億人口的事情……

    更殘酷的是,隋唐的知識技術都遠遠超過漢朝。

    直到某條工科狗亂入唐朝,某些隋唐英傑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終於開始挖掉心裏a樹和c樹之間的那棵小樹苗。

    程處弼說出遷徙河中人口是“百年大計”之後,唐軍序列要承受的,就是“百年大計”的考驗。

    原本西軍子弟是不願意扔掉兜襠布去幹胡女的,但“百年大計”祭出來之後。不管是不是算作軍令,反正上頭就一個意思:朝廷需要你的褲襠……

    有作死的大兵不想日胡女,就說“拿去”。

    然後朝廷反手一個耳光,敦煌宮直接拉了過去彈小雀雀彈到腫,程將軍開始跟老部下們談一談“程門立雪”的典故。

    “為國獻身”“向‘榻上蘇武’學習”……口號是很幹脆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