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十一章 麵善(1/3)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10370更新時間:2019-05-21 08:33:10

    跨馬遊洛陽,腰纏十萬金。

    定鼎大街附近隻要是“老洛陽”人,往往口音未必就是“洛下音”,聽到南方口音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這年頭住在洛陽的陳氏、蕭氏極多,吳楚兩地的口音,自然就稍微帶出來一點。

    比如張滄落腳的大同坊,隔著一條厚載大街,就是陳氏聚居的廣利坊。這些陳氏大多數都是南陳皇族之後,陳叔寶的嫡係子孫也不是沒有,隻是夾著尾巴做人,自然就沒什麽禍事上門。

    相較起來,當年跟著王世充混飯的河南本地人,反而是被打殺最徹底的。

    通濟渠橫穿整個南城,坊裏之間隻要串通,一條船的事情。

    不過洛陽令整治京城效果還是不錯的,至少權貴們想要堵塞漕渠是萬萬不敢的,因為跟洛陽令合作的,是欽定征稅司衙門,錢老板的銅錢旗隻要掛出來,上了淩煙閣的大佬都要退避三舍。

    “哈,大哥你看,是‘溫宅’。”

    兄弟二人是順著通濟渠走的,走街串巷,也不怕衝撞了誰,走馬觀花淡定的很。

    路過定鼎東三街的時候,回望“旌善坊”,就看到三開坊門,立有碑石的溫氏痕跡。實際上大多數豪門,都有各自的“家紋”,隻是一般不會具體到某個抽象符號,往往都是在隨身小件或者穿著打扮上略有區分,最典型的,就是身上衣服的花紋。

    門庭以及閥閱上的裝裱,如今也算是過時了。

    “溫彥博……嘿。”

    順著張沔手指的方向看去,張滄冷笑一聲,朝旁邊啐了一口。

    他非是為張德當年在朝堂上攻訐宰輔而不平,張德跟溫彥博實際上也沒有生死大仇。之所以讓張滄冷笑不屑,實在是貞觀二十五年的唐人,心態早就發生了劇變。

    不管承不承認,但凡能夠無憂無慮進學的唐朝少年,都已經有了非常強烈的自我識別意識。

    區分“我們”和“它們”,自然而然地,對於溫彥博這種人,就會有一種“內奸”的憤恨。

    武漢的少年人之所以活力驚人,乃至比中原大族子弟還要有更加開拓的眼界,他們普遍超越“非我族類”,而是以更加強有力的“共同識別”存在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原大族子弟縱使有“家國情懷”,但也止步於此。但武漢少年,已經有意識地認識到,唐朝即是我朝。

    固然還會有人嘀咕著聖天子在朝的車軲轆話,但對武漢少年們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主人翁”意識,即這個國家,不僅僅是“聖天子”這個符號的國家,也是“我們的”國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