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異界(154)(2/5)

作者:葉天南字數:15108更新時間:2020-07-04 15:12:37

    南宋、金、元時期,道教的分化嚴重,諸多教派林立。而全真龍門派祖師長春真人丘處機因為得到成吉思汗的賞識,,獲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為“神仙”,拜之為國師,掌管下道教,為全真道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全真教遂成為北方道教主流。南方則由茅山宗、太一道、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心派等符籙道派繼續發展,形成了新的道教派別——正一道。

    明朝以後,道教逐步走向世俗化和民間化。多位明朝皇帝都尊崇道教,使道教的興盛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並且由官方將道教正式劃分為全真、正一兩個派別。清朝以後隨著滿族統治者的打壓,道教走向沒落。

    從道教的發展史上看,在全真教興起之前,道教一直是一個很世俗化的宗教。道教徒們大都在修仙問道的同時行醫濟世,扶危濟困。此外,也並沒有禁止結婚生子一。對婚配的禁忌發端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道之爭,道教和佛教在教義理論上的相互借鑒。但是在當時,也僅僅作為一種戒律理論,並未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接受了這一嚴格戒律理論的全真教派在唐宋時期完成了理論體係的構建,到元朝時期隨著統治者的青睞而發展到了頂峰。

    實際上在金、元之前,對於道士出不出家並沒有要求,基本上道士都不會出家。師道就不禁婚配,事實上,張魯所傳的師道曆代師都以嫡親身份繼承法統。等到金代全真教創立之後,才有了出家製度(即丘處機的傳戒製度)。全真教為不結婚、食素、住在道觀的出家道士,男的為道士,女的為道姑,其特點是:皆蓄長發,攏發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並且男道士要留胡須。而正一道則並沒有這樣的要求,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食葷,隻有在做法事時才要執行戒律。

    所以,即便是從教義教規上講,也隻有全真教的道士才禁止婚娶。其他的道教流派大多是沒有這樣的約束的。

    田莉瑪聽的津津有味,她並不排斥宗教,尤其是華國的本土宗教,道教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一個門派,你要是不知道道士的神通廣大,人家會你孤陋寡聞。

    龐南頓了頓,繼續到晾教正統。

    張魯的爺爺張陵,是嚴格意義上的道教創始人,也就是五鬥米道的祖宗,所以被後世人敬稱為張道陵。

    張道陵,字輔漢,西漢開國大功臣張良的第十世孫《漢師世家》記載:良生不疑、不疑生高、高生通、通生無妄、無妄生裏仁、裏仁生皓、皓生綱、綱生大順、大順生道陵。漢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豐縣阿房村,出生前,其母夢見魁星下降,感而有裕出生時滿室異香,整月不散,黃雲罩頂,紫氣彌院。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後來歎息道:“這些書都無法解決生死的問題啊!”

    於是張道陵棄儒改學長生之道。張祖二十五歲,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卻身在朝政,誌慕清虛,不久就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中,精思學道,修煉三年,有白虎口銜玉符而至其所。永元初年,漢和帝賜為太傅,又封為冀縣侯,三次下詔,張祖都婉拒了,他對使者:“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告聖上,隻要清靜寡欲,無為而治,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誌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嘈雜和騷擾,張祖決心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去了。

    張祖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趙升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住了下來。簇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祖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三年而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時年張祖六十歲,後又移居四川鶴鳴山,感石鶴長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