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十三章 明日之血(下)(1/2)

作者:張維卿字數:5918更新時間:2019-06-30 12:29:15

    陳永華,鄭氏集團進入台灣後最重要的文官,為鄭成功認定是“今之臥龍”,甚至讓隻比其幾歲而已的鄭經以師禮待之。

    到了鄭經時期,陳永華更是鄭氏集團在台灣的行政負責人,同時還兼管軍隊,乃至被很多人稱之為是明鄭東寧王朝的宰相。其人經營地方亦是成績斐然,大力的提升了台灣的經濟文化水平,為後世所稱道。而且,這位陳永華,這個現在隻有十二三歲的少年,日後會成為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的原型。

    為人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

    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就罷了,畢竟陳凱也不是沒有見過什麽名人,鄭成功難道不比陳永華更加聞名於世,更加讓人敬仰、痛惜嗎?但是更重要的在於,陳凱在意識到這個少年就是陳永華之後,記憶的閘門轟然打開,猛然間便回憶起了明年的戰事以及近來認識的一些人的結局。

    公元1648年,永曆二年四月初十,鄭成功統林習山、甘輝等眾將分水陸進逼泉州府西部的同安縣城。清軍出城迎戰,為明軍擊敗,損傷過半,餘部退入城內。到了第二,鄭成功更是率所部兵馬直接拿下了這座縣城。

    拿下同安縣之後,鄭成功任命進士葉翼雲為同安知縣,舉人陳鼎為同安縣教諭,命邱縉、林壯猷、金作裕等將領駐守城池。

    奪取同安縣城,戰略的第一步便走通了。奈何,福建兵禍連綿,再兼這個省本就是個糧產量很低的省份,結果由於當地乏糧,鄭成功不得不率領大軍移駐東山島。一方麵是緩解當地糧荒,另一方麵則是想方設法到廣東去籌備糧草,另外再兼了等待永曆朝廷聖旨的緣故,已經是次要原因了。

    然而,七月時,閩中、閩北的抗清起義多被清軍鎮壓,大軍直撲同安。圍城月餘,求援使者久不得出,待到鄭成功得到消息時,已經到了八月。

    八月中旬,同安城陷,守將邱縉、林壯猷、金作裕皆與清軍進入巷戰,力戰而亡;知縣葉翼雲等人被俘,拒絕投降,從容赴死;教諭陳鼎在明倫堂上吊自殺。是役,清軍屠城,血流溝渠,約有五萬人不幸遇難,史稱同安之屠。

    而鄭成功親率的援軍,由於在路上北風盛行,航速受到影響,大抵也就三百來裏地,一百來海裏,正常情況下一左右就可抵達的路程,結果花費了足足五日也才勉強抵達金門島。那時,同安城已然陷落,鄭成功以及麾下將士能夠做的也隻剩下了在金門遙祭英靈。

    同安血流溝!

    那一戰,五萬人死於清軍的屠刀之下,鄭成功在起兵之初的那兩年好容易積攢下來的實力損失良多,幾乎又倒退回到了進攻泉州之前的狀態。

    即便不這個,隻是陳鼎這個人,通過近來的交往,陳凱也認定了此人是一個可以成為莫逆之交的同心同誌之輩。這樣的好人,不應該孤獨的自裁於同安縣學的明倫堂中。雖是犧牲不可避免,但是如果可能的話,陳鼎這樣的人還是應該活著看到驅逐韃虜的那一。哪怕當日即死,總也免了那份“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遺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