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四章 一場戲(一)(1/2)

作者:張維卿字數:5810更新時間:2019-06-30 12:30:35

    “……聽道宗師傅,那一日噩耗傳來,他寺中結識的那個剃發為僧的士人痛哭流涕。兩個人相熟,勸解著,那人就聊起了關於魯王那邊的一些事情,其中也包括那位王經略……就著王經略的話題,道宗師傅很快就套出了王江的消息。是,王江降清之後,因為那人財計上的能耐實在不,虜廷知道他是被迫,不敢用他,就軟禁在了清河坊……”

    八百裏四明山地區聚集了大批的明軍、義軍,其源於江上師潰。在此之前,王翊和他的助手王江二人,不過是寧紹的兩個默默無聞的尋常生員罷了,當此地聚集了太多的抗清武裝,最初的盟主也是崇禎朝庶吉士出身的李長祥。但是隨著駐軍於大蘭山的王翊、王江的實力不斷膨脹,等到魯監國回到浙江時,便隻能讓李長祥入朝,憑大蘭山主帥王翊為直浙經略,統領浙東各路明軍。

    大蘭山明軍是魯監國係統明軍、義軍各部之中,拋開張名振、阮進、周鶴芝之流那些從福建帶回來的舊明軍以外最有戰鬥力的部隊。這支部隊曾一度是四明山地區明軍的主心骨,擊破清軍進剿、配合其他明軍進攻清廷控製區,甚至兩度攻陷上虞縣城,做得素來是有聲有色。

    難得的是這支軍隊不似其他明軍、義軍那般軍紀敗壞,設五營五司,且耕且戰,軍紀之良好,據史書記載是與李長祥、張煌言的義軍並稱的,而這二者麾下不過數百人而已,完全無法與大蘭山明軍全盛期時的萬人規模相比。

    他們在寧紹地區的存在,一度使清廷吏不敢下鄉催科,清廷的統治僅僅是維持在府縣城池而已,已是極其難得的了。這大蘭山二王,王翊處事公道、厲行軍法,王江長於財計、庶務,一人布勒將校,領兵征戰,一人在後方憑著少量的土地供養大軍所需,配合無間,方有大蘭山明軍之興盛。

    這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是在南明時期各路抗清武裝中絕少見的。王江的理財能力很強,他需要的是一個懂得嚴肅軍法的重要性的主帥,便可以發揮莫大的作用。

    就像是曆史上清軍二度圍剿舟山前,王江設局逃出了杭州城,重回大蘭山抗清。當時與他搭夥的沈調倫是紹興大族沈家的子弟,王翊的舊部,但卻沒有王翊對軍法的堅持,使得軍紀敗壞,不複為士紳、百姓所支持,就連黃宗羲也譏諷這支複起的大蘭山明軍是“其父殺人報仇,其子行劫,盡失其傳矣”。

    結果,這支盡失其傳的大蘭山明軍不光是沒有發展起來,更是被清軍輕而易舉的消滅,王江、沈調倫盡死於此役,自此四明山地區數十年內更是再無大規模的抗清起義。

    這個人,與鐵血無情的鄭成功很搭,但是陳凱決定把他撈出來,卻並非是特特的送給鄭成功的。帶回去,是必然的,陳凱需要他出力來協助他實現明軍控製區的財政轉好。更重要的是,通過王江,他就可以與更多的魯王係統以及浙東地區的抗清人士實現聯絡,這對他未來的布局以及整體的發展是極其有利的。

    “既然知道了是在清河坊,那麽就好辦了。查清楚,十之內,解決這個問題,咱們就啟程回福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