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十一章 質變時刻(上)(1/2)

作者:張維卿字數:6140更新時間:2019-06-30 12:30:53

    明軍在江東橋大敗清軍的消息迅速傳開,長泰守將及知縣聞之喪膽,連忙棄城而走。城內士紳、百姓迎明軍入城,至此長泰縣城光複。

    大戰過後,大軍急需休整。休整之際,鄭成功以二十八星宿為名,設二十八營,以為諸鎮後勁。半月後,大軍休整完畢,二十八營亦是組建完成,大軍轉而向西,很快便將漳州府城團團圍困。

    漳州府城位於海澄縣西北、長泰縣西南、南靖縣以東的龍溪縣城,周兩千餘丈,砌石築城,女牆、敵台、望樓、譙樓、護城河等防禦建築一應俱全。

    隆慶開海,早已成為海貿中心的月港毗鄰漳州府城,在其輻射帶動之下,漳州城經濟繁榮,成為“百工鱗集”、“機杼爐錘”交響的商業和手工業城市。此處經濟繁榮,促進了城市化進程,城內有“九街十三巷”之,數萬百姓常年居住於此,為這座城市的繁華提供人力資源和消費。

    鄭成功包圍了城池,但是出了奇的,這一次卻並沒有急著發起進攻,也沒有如曆史上那般挖掘挖掘地道,繼續使用那放崩法破城。反倒是派了信使返回中左所,而管中左所地方事的忠振伯洪旭和管軍器局事的參軍馮澄世也連忙組織人手,很快的,合適的船舶起航,緩緩的駛入九龍江,並且在一個重兵把守的地方將鄭成功特意要來的物事搬運下來。

    十日後,在重兵保護之下,吆喝著號子,輔兵們竭盡全力的將五門巨大的火炮運到了漳州城外。

    火炮是銅製的,個頭巨大,口徑也實在不。最為難得的是,這五門火炮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就連上麵那些毫無意義的劃痕都是一般無二的。

    撫摸著銅炮的炮身,鄭成功的麵上流露出了幾年前他曾經在他的四叔鄭鴻逵的麵上看到過的色授魂與。不過這一次,身邊的眾將無有一人對此表示出絲毫的詫異,反倒是一個個的顯得很是躍躍欲試。

    “去年年底,竟成憑兩門副銃轟塌了碣石衛城的城牆。今,我軍坐擁靈銃及四門副銃,便好好的給漳州城裏的韃子一個教訓!”

    ………………

    三月,陳錦兵敗江東橋,一路潛逃返回同安縣。唯恐同安守軍有異心,陳錦幹脆帶著親信紮營於同安城外,繼續收斂潰兵,同時調集更多的援兵前來為漳州城解圍。

    陳錦,表字章,遼西錦州人士。與其他遼西將門世家的成員一樣,他同樣是在啟年間那段遼東烽火連而遼西卻連戰事的邊兒都沾不到的時期一步步隨著關寧軍的組建和擴建晉升而起。至崇禎年間,隨著大淩河城的修建,他已經被任命為大淩河都司之職。

    大淩河之戰後,陳錦降清,予世職牛錄章京,加半個前程。漢軍旗製定,授牛錄額真。接下來,清軍入關,先是為登萊巡撫,鎮壓山東抗清起義;隨後升操江總督,作為洪承疇的副手坐鎮江南;而後改浙閩總督,負責浙江、福建兩省的軍政事務。

    出任浙閩總督以來,陳錦多次與包括鄭成功、鄭彩、鄭鴻逵以及魯監國係統在內的明軍和各地的抗清義軍作戰。他組織的永曆二年大舉援閩和永曆四年、永曆五年針對四明山、舟山的攻勢,更是一步步的摧毀了以魯監國朱以海為首的浙江明軍,並且一勞永逸的鎮壓了浙江本地的大規模抗清起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